好习惯促成好语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好习惯促成好语感

朱峥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322200

摘要:英语的语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本文从习惯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多种良好的习惯,如英语思维习惯阅读习惯等,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

关键词:小学英语习惯语感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那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所以在解释词、句时,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含义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阅读课上,有的教师是为了课文而阅读,课文读了,练习完了,阅读课也就结束了。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见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大量的语篇积累和长期的训练积淀。阅读教学不能只盯着一篇范文,而缺乏拓展训练的空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搜寻相关的语篇,供学生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定时定量阅读,实现训练型任务向实践型任务的转变,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鉴于以上的道理,每节课我都会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每次我都划出一部分词汇、句子让学生进行背诵、默写,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些内容都成为了学生自己的知识,在语感方面有了进一步加强,会话与写作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的习惯

1.鼓励学生每天阅读新故事并且回读读过的故事。对于阅读材料并不限制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利用一定时间组织学生就自己阅读的新故事在班级交流,或朗读,或推荐精彩片段,或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认识和理解的新单词及句子。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总是大加赞赏并利用各种场合给予表扬奖励。同时,教师留心搜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文资料,不断筛选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回读甚至背诵。复习时发给学生已经读过并被学生确认为最受欢迎的文章,将这些文章的中文注释统统删去,让学生在追忆难点的含义之中达到复习目的,使记忆效果提高数倍。

2.逐步增加阅读材料的难度。心理学理论中“最近发展区”表明: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师应努力不断让学生体会“跳起来摘桃子”的乐趣。

3.训练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我通常提供给学生含有几个新词的阅读材料,一开始并不急着告诉学生新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尝试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在学生猜测有困难时,给出几个选项帮助学生进一步缩小范围。经过训练,学生见到文章中的生词便不再害怕。当然,还应告诉学生猜测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对单词的识记。

4.精读与泛读的结合。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而且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能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并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四、培养学生学习文化背景的习惯

为了有效地完成阅读练习,很多教师教授学生注重对与练习相关的文本信息的捕捉,而忽视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所蕴含的不同含义。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背景。所以说在阅读课中渗透文化背景是必要的,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来说,培养良好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语感,真正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张定远阅读教学论集[M].新蕾出版社,1983。

[2]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郭宗明阅读原本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