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尽在过程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收获尽在过程中

姚娜

姚娜山东省栖霞实验小学265300

自2002年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之后,至今已经八年了。八年来,我们由最初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之后的心潮澎湃到实际操作中的迷茫、无措,进而思考探索新课改如何与教学实践对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驾驭和把握新教材,如何以新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全员、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在追随新课程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收获尽在过程中。

无法之中求得法

在新课程实验中,每位教师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是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创造者。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的魅力在悄悄地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具体情景我们无法预见。在现实的课堂上,孩子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的,当学生的认知与教师产生差异时,预设不变的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有意回避,匆匆强行将课堂走向拉向“主题”,致使课堂陷入冷场,致使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因此,我们在总结以往的教学中提出:实施新课程应立足发展,备课预设时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教案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备课时要强化预见性,尤其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个性的、多元的。要把教案与学生备在心中,课堂生成要灵动,因此教案不应拘于形式,要有创意、有个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走进教材的底气和跳出教材的智慧。我们倡导的是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真正在投入地学习。

2、教学是一种多形式的对话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交融,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新课标的精神之所在。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让大家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下入情入境地对话、反思。如在学习《走向生活》一文时,我们采用了现场采访谈话的方式,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假如现在是在电视台,正在进行走近名人栏目的现场采访与拍摄,谁来扮演作者科宁斯?谁来扮演罗斯福夫人?那么老师是什么身份?同学们呢?”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找出记者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其他同学当观众,教师则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的兴致。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实现了人格平等的交流,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教学过程在学生的对话中活力四射。学生精彩的发言,既是情感的流淌,更是灵性的涌动。

(2)穿越历史,让学生在古今通道上展开讨论争辩,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交流读书感受是展开对话的有效方式之一;多元答案则拓宽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比如《将相和》人物评论会;《草船借箭》中请你为曹操当军师,使之反败为胜。虽然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不完整,甚至见解偏激,但这在学习过程中是正常的、真实的,关键是把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重新调整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

3、生活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教科书

生活的面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同样,学习语言只有同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能富有鲜活的灵性。

(1)课后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舞台。一节课的结束应该成为学生渴望再深入学习的开始,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几年来,我对每一课的拓展延伸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譬如“作业超市”等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去再学习,在再学习中完善自己的感悟、丰富自己的积累。学完《凡卡》后,我让学生参与设计课后的延伸作业,学生纷纷出谋划策,分别从读(读契柯夫的其它作品,读自读本中类似的故事)、写(续写这个小故事,写读后感)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延伸,尽显了学生的个性与智慧,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2)大小教科书相联系,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我们的课本是教科书,但与广阔的生活相比,生活更是一本大的教科书,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与课本的紧密联系。比如:今年的皑皑白雪,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惊喜,恰巧我们应该学习《第一场雪》,于是,我组织学生到这场几年来少有的大雪中去感受、去丰富自己的感受。结果学生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惊喜,那一篇篇发自内心的独特感受使我们感受到教学需要一种机智、一种灵动的引导技巧,而这些正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追求的东西。

有法之后求变化

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迸发出自己最大的潜力,我们要注重在过程中方法的积累与创造,激发学生创造方法,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1、在潜心读书中扶持学生的读书能力

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在学生预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花大力气抓读书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多形式、反复地去读,教导学生预习留痕迹、再读有收获、精读有感悟、熟读收方法。在学生理解课文时,我起初是提供一些方法供学生进行选择,由于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教师引导的方法在实践中反复尝试,变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

2、建立班级学习方法宝库,鼓励学生去积极创造方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扶持之后,我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方法并感悟总结一些方法,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宝典,并且把它们郑重其事地在班级的电脑中开辟了一个专题:“班级学习方法宝库”,两周进行一总结,对于有效的方法载入学习宝库中并写上方法提供者的名字。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思考、去总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给学生舞台,学生回报我们精彩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我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比如《草船借箭》一课,我尝试着让学生主持交流。于是,课堂上呈现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带同学们学习”。“同学们,我学课文一般是先从题目中想开去,从题目中提问题,然后就问题到文章中找答案。你们能不能像我一样根据文章的题目提些问题并自己解答?”学生立刻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最值得肯定的是有的学生针对题目中的“借”与“骗”进行了争论。我高兴地看到,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渐渐成熟,他们的思维已经在尽情地翱翔了,看来,一节课的结束只是探究的开始。

4、辩论与好书荐读促进学生读书的吸收消化

每个学期我都要举行两次辩论,如“开卷有益还是无益”、“玩网络游戏到底好不好”,组织一次演讲,进行两次好书荐读。通过这些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交流对一个孩子的收获有多大:虽然在辩论中孩子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对于哪些书是好的、哪些书是消闲的,对于统一大家的意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交流碰撞中孩子们完善了自己的观点,起到了推进消化吸收语言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矣

新课改中我们每天都有困惑,每一天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既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高兴,同时也有无法排遣的忧虑,所以我们更渴望专家的一线指导。

1、如何评价使更多的孩子“笑”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不能只评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评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意对学生情感、意志、能力方面的评价,善于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体现出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尊重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确尝试了多元评价的有机结合,但对于六、七十个孩子来说,评价只是一部分,特别是顽劣的孩子、习惯不太好的孩子,评价的效应只是短期的。如何能使评价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孩子都笑起来呢?如何让评价成为一种更深入的指导?这是我们在不断探索的重要话题。

2、如何在探究中让所有的孩子都“活”起来

学习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认知过程。面对每个孩子的家庭文化环境不同,从小在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与影响也不同,从而他们认识事物及相应知识的策略、兴趣也不同。但教学是面向全体的,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但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时,如何让他们全部活起来或者是照顾他们个体的需求?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一节课都是在优秀同学的带动下被动地去听,没有呈现出自己的兴奋点,如何照顾他们的个体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差异越来越大,解决的办法并不是教师的鼓励与提问所能奏效的。如何让这些孩子活起来呢?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