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董晓艳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长荡小学

摘要: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

一、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

(一)情境教学诱发学生参与创造的主动性

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鲜明目的的行为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单靠教师的灌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来实现。情境教学通过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环境,把教学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或者运用现实生活的的典型场景,整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利用情境教学强化学生对创造原形的感受性

根据学生年龄上的特点,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中来。数学教学内容广泛,呈现形式多样。在教学中,通常以原形为载体,依托情境教学的移情作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让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情感素养,为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提供了必备的精神保障。

(三)利用情境教学陶冶学生情感,渗透教育性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感情是最丰富的。李吉林老师也提到:“儿童是最富有感情的,真情总是荡漾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但是,以往的的教学往往由于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因此,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并不能激起儿童的兴趣,使得教学收效不大。情境教学通过教师真实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形象的同时激发感情。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知识,才能理解知识的内涵,感受到“美”,懂得“爱”。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如果能给孩子们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在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找到解题方法,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把这些问题隐藏在情境中,使孩子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等.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他们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

三、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有些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只靠一个人去想,可能有些困难,在这个时候,我会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会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他们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

例如,在做面积计算的题目时,我让孩子们先看题:东东家客厅面积是18平方米.现有两种规格的地砖可供选择,边长50厘米的10元每块,边长30厘米的6元每块.请你算算用哪种地砖最省钱.然后,我让他们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由于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提醒,互相启发,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在这里,我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了他们个人的思维发展,而且同学间的相互弥补,让每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动手动脑,并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他们会因此而感到高兴,教学效果也是惊人的。

五、创设生活情趣,让学生“趣”中“思”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在教“按比分配”时,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向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六、总结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科学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衰的支柱。为此,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我们要关注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于情境设置,必须注重数学本身的明确性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