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迁移运用能力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迁移运用能力教学初探

王敏

江苏东海县实验中学王敏

学校的教育不可能使学生学会生活中所有的经验和技能,只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才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因为学习迁移能力直接涉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涉及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与问题解决上.积极的、能动的学习迁移,不仅促进学生今天的学习,也影响学生明天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学习迁移呢?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时,由感知诱发产生联想,而回忆起旧知识;通过思维活动,再将与新知识相类似的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其图示如下: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方面的论著较多,其中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奥苏伯尔(D.P.Ausubel)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这就是迁移.

三、提高学习迁移能力的教学初探

数学是一门重于理解的学科,重于抽象思维的学科.如何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提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促进新的学习,提高学习迁移能力.

1.启动学生学习内需,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内需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需求,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喜欢学习什么等,都能够通过内需加以说明.而内需也是一种迁移,一种学习的成功带来的乐趣能产生更多的学习内需.如何激发与维持内需呢?

一方面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SAS)”时,提出问题,无法直接测量点A与湖对岸点B的距离时,如何利用一根长的米尺来测得A、B两点的距离.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需.另一方面培养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内需,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习兴趣.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内需并维持下去,就会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去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了自身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为学习迁移奠定了基础.

2.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促进解题的求异能力,提高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多变,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如何训练呢?

(1)一题多解的训练.平时注重知识发生进程,充分显露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做到:展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方法积累的过程.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代表性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调动一切做题手段,从各个侧面论证同一命题的真实性.

(2)一题多变的训练.在中学数学中,反对“题海战术”就必须在习题的使用质量上下功夫,一题多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纵、横向的拓展,让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通过解一题,带一片,强化了解题的求异能力.一题多变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技巧.

(3)非常规解法的训练.由于发散性思维具有独特性,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对一些构思巧妙,条件隐蔽的问题的解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常规思维方法的同时,探索一些不同寻常的非常规解法.如数形结合法、构造法、代换法等.

3.设计数学题组,巩固知识结构,提高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所谓题组,就是把几道有逻辑联系的习题编在一起的一组练习题.精心编织题组练习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策.题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和作用,大致还可表现为下列几种.并列题组,正反题组,递进题组,迁移题组.在这些题组中,重点是编写迁移题组,一是教师要罗列出初中各年级数学知识中有可能产生迁移的知识点,编写迁移题组;二是通过训练迁移题组让学生找出错误并说明错误的原因;三是测试迁移题组,前测一组题,通过对策训练后,后测一组题,进行对比找出改进措施.初中数学教学时,如果通过题组的设计,进行充分的练习,许多基本技能可以成为自动技能而不必有意识地注意.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而且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数学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上述诸方法的使用,促进数学学习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