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盈情感体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让语文课堂充盈情感体验

方川贞

(浙江省兰溪市滨江小学浙江兰溪321100)

【摘要】要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盈情感体验,就要抓住三个环节:通过展示情景,诱发形象联想,感受情感;通过披文入情,引领文本对话,体验情感;通过情感交融,感悟思想,升华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体验;情感交融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3-0149-01

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到底就是要做到知情共融,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实现知情共融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其核心是用真情实感去体认一个实在的、全面的、有滋有味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关怀学生的终身成长。

一、展示情景,诱发形象联想,感受情感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意蕴深远、感情丰富,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有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常常不能被学生准确地理解感受。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具体形象的事物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形象联想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直接因素。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出发,尽可能形象化地展示情景,把蕴含的情感因素,形象化地呈现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感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形象化地展示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是用语言描绘情景,实物或图片呈现情景,走进自然观察情景,音乐渲染情景,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整合上述展示情景的各种方法,而且能够虚拟可视或不可视的世界;它可以融声、光、电为一体、文图声并茂,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形象的图文,生动的声音可以诱发学生的形象联想,增强对情感的感受能力。当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一定要考虑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要注意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文本感知和理解,切莫以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认知活动,要把多媒体技术与学生对文字的咀嚼、领会结合起来,并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经历和知识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各自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展开联想,感受情感。如教学《草原》一课,我们可以下载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来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歌曲声中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在欣赏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中走进文本。通过图文结合理解关键词语,把感受草原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和作者语言表达之美、情感之美结合起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情景,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多角度、多层面地感受课文的情感。

二、披文入情,引领文本对话,体验情感

文章的情感总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要让学生深刻体验文章的情感,就要引领学生披文入情,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精妙之处。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绝不是靠教师以某些纯技术观点的讲解和训练就能够达成的,只有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水乳交融地统一起来,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在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去领会课文,使其亲近文本,并在教师情感的带动下,唤起再创造的欲望;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置身于文本之中,如身临其境,领会文章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只有让学生进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课文中的人物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充满浓郁情感的课文,文章主要写了毛泽东惊悉痛失爱子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爱子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呢?五年级的小学生缺少类似的生活体验,如果仅仅让学生自由朗读,很可能只是蜻蜓点水,根本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是,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当毛主席在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时,当毛泽东面对爱子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的时候,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分别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引导学生从神态、表情、动作等方面找出描写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的句子。我把学生找到的这些词语板书到黑板上,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品味这些句子,学生内心情感也就与毛泽东产生了共鸣。这时候同学们再读课文,就能够较为深刻地体验课文中的感情。

三、情感交融,感悟思想,升华情感

课堂教学中除了有一条知识交流的主线以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而情感交流对于形成知识交流则具有强大的驱动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情感交流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心灵感应,思想交融。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差异,会有很大的不同,课堂上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就是要实现不同情感体验通过心与心的交流达成情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学生必须自己亲历情感的生成过程,必须自己去深入体验文本,才会有真切的情感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情感的形成过程中是无能为力的,实际上教师的积极情感对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师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中教师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教师要主动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通过情感调节的各种手段升华情感。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只有教师的情感“入乎其内”,教材的底蕴才会“出乎其外”,学生的心弦才会被知识内在的力量所叩响。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要有正确鲜明的爱憎,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精心营造课文的情景氛围,通过“角色”效应,将对美丑善恶的褒贬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以此激发学生向上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通过范读奠定课文的情感基础,然后引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文本,紧紧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设置诱发学生情感交流的话题:1.你是否认同课文说的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什么?2.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话?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通过自主阅读,分角色进行父与子的对话阅读;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父与子的“了不起”的,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在情感交融的语文阅读课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在于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梳理,教师通过以情激情,情感感染,引导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批判能力,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走向,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