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自身的“美”进行审美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利用语文自身的“美”进行审美教学

张飞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100)

【摘要】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多彩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教师要从美的朗读,美的素材,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活动等几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学;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43-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需求。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五育并重”的观点,已经在教育界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文学作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而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

一、在朗读中感受美

就语文教材而言,所选的文学作品均是经典之作,各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许多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都是极理想的朗读材料,非读不能领悟其美。因此,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就必须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美读既指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美读能够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用“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不朗读就不能感受春的生机和活力,不会体味到“小桥流水”般的意境;不朗读鲁彦《听潮》中的“海怒段”,绝不会理解“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雄壮;不朗读高尔基的《海燕》,就不能感受到海燕搏击风浪,高傲飞翔,热切叫喊的壮美形象;不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不能感受到诗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感。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朗读材料,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充分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声”的艺术效果。

二、在语文素材中,发现美

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高雅,至理促使学生聪睿。由此,我们应该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这当中,有无数美轮美奂的意象,有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戊轮台”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让你倍感“慷慨悲凉为家国,雀跃沉思缘诗文”……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欣赏美,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美之中。

三、在美的形象中,鉴赏美

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审美心里的诱因,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极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谈骨气》中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严肃、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的人》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上述课文中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中,不断领悟,同时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提高了审美的鉴赏力。

四、在语言中品味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文学语文有别于生活语言和理论语言,其形象性、生动性、概括性令人惊叹。因此,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细致品味,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能,如果不理解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真正内涵,便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更不可能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更谈不上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了。

例如《荔树蜜》中有这样一句话,“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单从表象上看,“仅仅是作者做了个梦而已”。殊不知,如果深层揣摩语言,前后关联,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浮现“梦境”。然后进一步的理解到对蜜蜂的热爱,作者卒章显志,赞颂劳动人民的情感也就无疑了。再如《<白毛女>选场》一文中,只要对黄世仁的语言“我家自有谷满仓,哪管他穷人饿肚肠”细加品味,就不难理解战争年代曾有一位战士向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的情境了。这样,学生就能把作者欲表达的思想领悟得深透。从而也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自然地培养了学生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

五、在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教师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活动中教师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学生自然会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因此,教师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进而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2]杨思赛.审美教育[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