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激趣五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激趣五法

陈丽英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教材不但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的文本;二是新教材不是纯粹的知识载体,专供教师“教”的,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材;三是新教材没有简单化地呈现由编者预设的唯一结论,而是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在与教材相互作用的动态进程中生成新的意义;四是新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本,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的汲纳当下生活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五是新教材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纳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是全方位的,包括知识、情感、行为、技能、德育。由此可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使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接受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儿童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人们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学得好、记得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下面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常用的几种方法。

1.精设导入,激发兴趣。引人入胜地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常常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儿歌、游戏、小表演、谈话、竞赛或置疑设问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时间的宝贵》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刘翔在最近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上取得世界冠军的录像,接着我出示了第一名和第二名成绩,让同学们计算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相差多少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明确零点零几秒的时间的概念,至此,同学们都非常诧异,接下来我说:“是啊,就是这零点零几秒,刘翔才取得了世界冠军的好成绩;就是这零点零几秒,刘翔为祖国乃至亚洲赢得了荣誉;就是这零点零几秒,刘翔得到了祖国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你们说,时间是多么宝贵啊。”紧接着,我就把话题切入到本课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时间的问题。”同时出示课题《时间的宝贵》。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此时好象拉也拉不回来。一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为后面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2.巧用直观,激发兴趣。运用形象、真实、直观的投影、录像、录音、电视、图片、模型等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印象会更深刻,容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当矛盾发生时》,在教学过程中,我相机出示了书上的三幅插图:一是不借东西给同位;二是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小伙伴做游戏;三是把同位的铅笔盒弄坏了,同位要他赔。然后让同学们分别说出每幅图的图意,这三幅图上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儿童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好象在说自己刚发生过的事一样,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不仅说出了图的表面意思,而且还挖掘到图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接下来再去探讨矛盾发生时该怎么办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达到其教学目的。

3.设疑入情,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巧设课堂疑点,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的思维状态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积极探究课堂教学内容,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流动的风景》一课时,在了解了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进程及交通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后,引导学生想象:“假如现在没有了交通工具,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将来人类可能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集中到这两个问题上来,积极思考,思维异常活跃,争先恐后发言。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交通工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特大的方便,交通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通过巧妙的设计课堂疑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对交通工具与人们生活关系的认识。自然而然地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教学效果明显。

4.通过实践,激发兴趣。《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以学校小课堂为主,阵地传授知识,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它无法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因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要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认识一些现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考察、参观、开展询访等,将所学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和行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家乡变化先从住房说起》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调查爷爷小时候,爸爸小时候住的是什么房子,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另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社区调查庄河市25年前的住房情况,在学生实践了解到材料的基础上,再回到课堂上来,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深深地体会到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与了解社会的兴趣,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了。

5.妙设结尾,激发兴趣。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一样,良好的结尾有助于巩固强化教学内容,耐人寻味,给人一种美感。精彩的结尾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牵动了学生要上下一节课的兴趣。我常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有趣的结尾,使学生产生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盼望下一课的到来。如教学《理解父母》一课时,在总结完全文的要点以后,我让学生带着一种自豪感,满怀激情地跟着录音机齐声高唱歌曲《我爱我的家》,把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陶治了情操,这样轻松自然的结尾,学生能不想上下一节课吗?

总之,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魅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兴趣中陶冶情感,在兴趣中发展能力,在兴趣中提高觉悟,在兴趣中认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