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王淑慧

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第2课时课堂教学创新设计王淑慧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五中250100)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91-02

教材分析:

本节为实验探究课,由于本节内容处在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是学生学习的起始,并且学生刚学完实验基本操作还没有真正接触化学实验,更不会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所以本节实验课,采用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探究的步骤,对学生采用探究方法研究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调查取样,了解河水与可饮用水的不同。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用滤纸和漏斗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

(3)学会简单的给河水杀菌和除去液体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边实验边探究,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筛选有用信息进行交流。

(2)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学会分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贫乏的情况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通过课外考察,了解当地水污染情况,让学生了解水净化的重要性。

(3)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使学生在参加合作中感受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滤纸和漏斗过滤液体的正确方法。

难点: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

实验仪器、用品:

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滤纸等。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联系生活,从生活用水如何净化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探究过滤操作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教学流程图:

来处理,效果较佳;课堂上还可以开展各种竞赛,如记忆比赛、速读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有些课文还可以分角色朗读,甚至进行课本剧表演。这些做法能够综合调动学生的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运动记忆及情绪记忆能力,全面激活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忘记学习的困难和疲劳,提高学习主动性。

4更新教学手段,提升兴趣、巩固热情

心理学家认为,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播发者和接收者的编码、译码、再编码、再译码的信息加工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视觉感知和视觉记忆能力提高,而听觉感知和听觉记忆能力有所减退,老师的教学就要通过声音和视觉图像的结合,恢复和发展学生有所减退的听觉感知和听觉记忆能力。教学过程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如果一味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互联网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及记忆能力,经过信息刺激的反复作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良性反应。同时,新手段的综合使用还可节省大量的时间,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直观化,改变课堂教学“慢”、“差”、“费”的状况,加快节奏、增长容量,符合青年学生追求高效率的心理需要,巩固其学习热情。

5尽力拓宽视野,发展兴趣,培育热情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材范围内,不把教学内容与广阔的社会现实、丰富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学生如果觉得所学“无用”,将极大的挫伤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扑灭其学习热情。教师应尽量把语文教学之手伸向课外,利用好课外活动这一发挥学生特长的广阔天地,尽量把学生的眼睛引向课外,鼓励他们在课外多看书、看好书,鼓励他们在课外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当学生用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作文历来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可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学生对作文这个非常个性化的学习环节产生了错误理解。他们认为作文是给别人看的,是假话、套话,时间久了,自然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自然会写出很好的文章,写作的自信和欲望也会大大的提高,由此带动起学习热情。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极大的体现在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习兴趣上。

总之,要让高中语文富有魅力,就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喜欢读书。去感受那些装订成册的纸张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明白语文不仅是字词、语法,更是读书和做人;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情更丰富了,有了更强烈的爱憎、更强烈的责任感。学生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能从容的面对高考和各种考验,并取得佳绩。只有趣味与效果的结合,高中语文才能魅力四射。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培养师生合作学习的心理情感基础,尽快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培育学生积极情绪和学习兴趣上的主导作用,营造学生乐于学和教师乐于教的双赢局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终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目的。提出问题→课外准备→汇报交流→实验探究→反思交流→验证应用

教学准备:

1、实地考察、取样

小组合作在居住地或学校周边的河流、池塘、农田、沟渠、酒店下水道、深水井等地调查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情况,并采集水样,从颜色、气味、悬浮颗粒大小、油状物等方面,观察对比,找出水样呈浑浊的原因,水样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从深层次亲自感受居住地周围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增强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情感。

[设计意图阐释]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接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发展与生活生产实际是密切联系的。

2、提出课外研究性问题

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成分主要有什么不同?请从颜色、气味、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有毒物、细菌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些水能直接喝吗?怎样才能变成能喝的水呢?水净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寻找能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化剂。

[设计意图阐释]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过滤实验操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3、预习: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P32-P33。

教学过程:

1汇报课外研究性问题的研究成果

11[展示]小组展示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的成分对比结果。

[总结]水净化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1)除去不溶性杂质

(2)除去可溶性杂质

(3)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细菌

12展示生活中过滤液体的材料并探究归纳材料特点。

[活动]找一组同学为代表汇报受什么启发取得这组材料和准备采取的操作方法。

[师生评价]材料及操作方法的优缺点。

[实验探究]各组同学用自带的材料进行过滤操作,过滤一杯黄泥水。

[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过滤的液体前后的变化。

[讨论交流]过滤液体成败的原因在哪里?

[总结]只有过滤材料结构的空隙比泥砂颗粒的小,才能达到将泥水澄清的目的。

[设计意图阐释]自找材料,自做过滤器,既紧密联系生活和化学,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体现科学技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探究实验室操作的方法

21[自主探究]教师分发滤纸,要求学生观察滤纸与一般的纸有何不同,选用实验室中仪器进行自主探究过滤操作。探究时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取长补短。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巡视,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记下,以备交流引导用。可能出现的问题:

(1)滤纸不折叠或折叠方法不对

(2)漏斗不固定,用手拿着漏斗过滤

(3)倒混合液的方法不对

(4)漏斗的最下端悬空

22[反思交流]各小组互相搜集证据,评价交流,探究正确操作方法。

(1)[收集事实证据]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澄清度

(2)[评价交流]让成功的小组介绍经验,启发实验失败者思考失败原因。

(3)[修正与归纳]让实验失败者对比思考,找出失败原因,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

(4)[完善总结]归纳操作要点:

①滤纸的折叠方法

②滤纸与漏斗边缘液面的高度

③玻璃棒的使用及操作方法

④漏斗的放置

[设计意图阐释]通过学生互相搜集证据来评价比较,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是他们认真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操作,补充完善得到正确的操作方法,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与成功的乐趣。

23[结论与验证]

[问题]能否使用你们刚才归纳的过滤操作的要点,得到澄清液呢?

[应用]重新过滤

[设计意图阐释]从生活到技术多视角,全方位地认识水、利用水,从实践中分析、归纳、迁移发展探究能力,促进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3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和微生物的方法

[问题情景]天然水中除了含有不可溶的固体物质以外,还含有肉眼无法看到的可溶性物质和微生物,怎样除去它们?

[交流总结]除去微生物——杀菌(氯水)

除去可溶性杂质——加热

[实验验证]

(1)将以上得澄清过滤液滴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2)在滤液中滴几滴氯水,用玻棒搅匀,再滴到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与(1)观察的现象比较。

(3)将第(1)步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待水分消失后观察现象。

(4)将第(2)步所得灭菌水加热煮沸,冷凝,将冷凝后的液体滴到载玻片上,再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干,与(3)所观察的现象比较。

4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问题]生产自来水的过程中,不同杂质各应用了什么样的除杂方法。

[录像播放]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讨论总结]结果填入P32在线测试的表格内。

[设计意图阐释]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既巩固知识,又体现了科学技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习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