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数学素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数学素质

姚俊明

姚俊明

〔摘要〕数学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引导者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内因变化激发起学生认真学习的过程。如何教好数学,这是许多数学老师多年来一直探索研究的问题。新课程的实施如一股春风,让人顿觉头清目爽。它不但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的教改精神,而且在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促进了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素质提高小学生数学

正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同时还这样强调:“数学学习应当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开展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之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数学目标,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好有效的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好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开展分层式学习,让好、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都能有进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作为多年的数学教师,对于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这一方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以下几点认识。

1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已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培养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杨振宁教授也这样说过;“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兴趣也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在大的学习困难也能够克服。”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啊!针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①精心设计开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开课导语是开课的“开场锣鼓”,教师要以精彩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到的数学上,点燃兴趣的火花,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以数学名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小刻苦学习数学,尽管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③开展小数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小数比赛活动,评选优胜者,通过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突破难点,提高记忆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记忆方面以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为主。想象活跃,并表现出情感性、形象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乘法口诀是低年级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如果巧用手指作为学具来帮助教学,能得到不错的效果。具体方法是这样的:把双手并排伸直,掌心朝自己,从左起每个手指代表一个从1至10的数字。弯曲自左向右第一到第九个手指,表示9乘几的积(弯曲手指左边的手指数表示积的十位数字,右边的手指数表示积的个位数字)。如三九二十七,弯曲第三个手指,可以看到左边有两个手指,右边有七个手指,那么乘积就是27,即三九二十七。在《测量》中,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单位,也是学生经常混淆的概念。我是这样利用手指来帮助学生记忆的:毫米用拇指和食指间隔微小的距离表示;厘米用指甲宽度来表示,分米用手掌来表示,米用两手臂张开的距离来表示。用手指加手臂的动作表示,促使学生手脑并用,高度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4指导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①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②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的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③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通过学生的读、议、思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达到“会学”的目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盘古学区李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