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

张秀娟

张秀娟吉林省临江市第四中学134600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教内容选择运用恰当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和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效率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或者说在课堂单位时间内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的心理状态下的学习收获。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一、备好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是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参与的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点备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导,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有兴趣地学到知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会感到学有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师德、豁达博爱的气度,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最终才能由怕学、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不要居高临下地操纵学生,那么和谐友好的课堂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灵性、充满情感的课堂。巧妙的课堂应变一般在突发、始料未及之中,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做好预案,教师的应变能力就在于把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契机,继而转入正常,它既是教师的高明之处,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教学重视结合身边实际,加强教学的时代性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紧跟时代发展,包括新颖鲜活的新闻、事例。道德与法治课虽有其理论性、抽象、枯燥的一面,但因其有很强的时代性、生活性,也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面。在每节课课前我都事先安排一个学生做一分钟简短的实事播报,对近期国内、国际发生的重要新闻做个梳理,让学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感。通过把这些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引入课堂,将它们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教学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综合、评价、迁移、拓展,使得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点燃起来。

如:世界屋脊上的巨龙“西藏天路”、有六个世界之最的“珠港澳跨海大桥”、百年梦想终成真的“辽宁航母”、“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神十一”发射成功、杭州G20峰会的成功召开、“萨德”事件、世界第一的“三峡大坝”、中国女排东山再起、跳水梦之队、“十九大”召开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感兴趣的事,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引入,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提问,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问题”,从而乐于思考、勤于提问。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对热点的分析,学生不仅在理论上可得到提高,而且让学生的心灵也受到震撼,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要为祖国努力学习和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信念。

三、加强学法指导,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参与学习的钥匙,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变“讲”为“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呆板局面,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愉快教学。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所以问题设置要有吸引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主体。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舞台,如何让我们的舞台更加精彩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最大目标。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最终转变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课堂学习的合作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体会,今后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调整、反思、总结,不断进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新版初中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