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幼儿心理健康护理

樊秀芳

樊秀芳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摘要】由于今天的儿童过早地接触到一些其小小年龄本不该接触的东西,如成人电视节目中、电子游戏中、广告中、家长谈话中关于金钱、性、官位、物质享受等等的影响,使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了不少过去没有的问题。另外,社会上对高学历、高薪酬过分追求的热浪正通过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家长冲向幼儿,并对幼儿园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之社会竞争的波及,使幼儿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的健全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

【关键词】幼儿社会环境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28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儿童的生态环境、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给当今儿童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心理发育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作为教育者应给予高度重视,研究相应的教育策略,否则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未来的期待只能事与愿违[1,2]。

1幼儿心理方面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我国1995年家庭平均规模为3.7人,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户均3.13人,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其中一代户为15.74%,两代户为64.84%,占了绝大多数,表明我国家庭结构的发展是趋向简单化、小型化。以一个孩子为核心的家庭结构在城市已经高达95%,在农村也达到60%(IEA六省市调查,1992年),正在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这对幼儿发展的积极面在于,优越的条件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许多机会和条件。但是利用不当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现在所谓的“421综合征”、独生子女的个性缺点和不良习惯等正是例证。

近年来,家庭居住环境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居民大院逐步被高层、封闭的住院楼所替代。于是大多数幼儿离园或放学回家后不与其他同伴甚至邻居交往,而多与电视做伴,使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差,自我中心几乎成了通病。作为经济发展标志的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儿童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远离大自然,住宅楼里不能养动物,难以种花草,许多儿童不仅缺乏关于自然的知识,而且对自然美的感受性,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都大大减退了。

发达国家儿童曾经遭遇过的“自然生态剥夺”似乎也正在向我国的儿童靠近。

改革开放使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家庭电视的普及率极高(城市99%、农村87%、IEA同前),儿童与电视的关系密切,使当今儿童的发展明显地受到传播媒介影响。一方面儿童的知识量、信息量剧增,视野空前扩展,对快速变动的影像反应很快,对形状、符号、数字等的接触比过去的儿童多得多;而另一方面直接积累经验、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户外游戏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翻阅图书的兴趣越来越小。而且儿童的语言发展、交往能力发展等也受到不良影响。美国一项研究在4年间调查了350户家庭,结果表明,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6岁幼儿的语言能力低于每天少于1小时的幼儿。迷恋电视的幼儿更多地用简短的句了,更少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游戏活动也减少,活动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也下降了[3]。

除了家庭环境的变化之外,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也与过去大相径庭。特别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变化给儿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这方面现在尚缺少充分的研究,但从散见的材料中也看到很多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由于今天的儿童过早地接触到一些其小小年龄本不该接触的东西,如成人电视节目中、电子游戏中、广告中、家长谈话中关于金钱、性、官位、物质享受等等的影响,使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了不少过去没有的问题。另外,社会上对高学历、高薪酬过分追求的热浪正通过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家长冲向幼儿,并对幼儿园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之社会竞争的波及,使幼儿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的健全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

2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2.1幼儿缺乏来自家庭和老师的爱抚帮助,幼儿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表现

(1)异常活跃或沉默不语;

(2)喜欢恶作剧,做鬼脸或尖叫;

(3)喜欢炫耀自己,努力使自己变得滑稽可笑;

(4)说话结巴或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5)孤僻常被一个小动静吓一跳;

(6)从来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或有“小偷、小摸”现象;

(7)很少有朋友,不能融入同伴的游戏之中;

(8)吮手指、被角、衣角,咬指甲;

(9)持续眨眼睛、挖鼻孔、甚至面部或四肢抽动;

(10)欺负弱小同伴或虐待小动物,以宣泄和缓解内心的不安情绪;

(11)恋物行为,离开某种陪伴惯了的东西会忐忑不安、烦躁、哭闹;

(12)说假话、爱打人、故意损坏东西;

(13)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不放,不接受道歉;

(14)不愿参加竞技性游戏;

(15)喜欢模仿别人或有仪式性强迫行为。

出现上述行为,家长和老师应反思自己生活中是不是给予了幼儿足够的爱抚和帮助,上述行为是需要爱抚和帮助的信号。

2.2幼儿缺乏自信,处于自卑的表现

(1)贬低、妒嫉他人;

(2)常为自己辩护,有意取悦别人;

(3)别人评价自己时特别敏感,常把错误推给别人;

(4)情绪低落,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

(5)过度恼羞,不敢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唱歌或讲事故;

(6)多疑,对别人的表扬和批评不能正常接受;

(7)回避竞争、竞赛,虽然自卑的孩子很渴望自己出人头地,但由于缺乏自信,所以尽力回避参赛,即使勉强报名,也常常会在正式参赛时临阵逃脱;

(8)好胜心强,总是试图表现自己;

(9)过分追求表扬,甚至为了获得表扬而采取不诚实的方式,如弄虚作假;

(10)自虐行为,故意在危险的地方乱跑,生病拒绝吃药,故意让自己处于险境或困境之中,然后让别人去关注他。

出现上述现象,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多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成功后的感受,逐渐培养幼儿自信心,克服自卑情绪。

2.3幼儿受过成人或其他同伴的排斥、伤害的表现

(1)孤僻、自闭—独来独往,不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以避免由于自己某些劣势而受欺负;

(2)沉默—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很少说话,在老师提问时不敢举手回答,以避免说错而被批评、取笑;

(3)说谎—幼儿为了躲过被老师、家长或同伴的惩罚,特别是在说实话后遭到过严厉处罚之后,常常会以“说谎”来自我保护,以寻求一时的安宁;

(4)故意破坏别人的游戏,以求得他们的接纳;

(5)怯懦,不敢主动接近伙伴,以避免被同伴的伤害。

当幼儿出现上述表现时,家长和教师应反思自己,哪些时候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孩子。

老师、家长要会疏导幼儿重新适应集体,不要一味批评、孤立幼儿,要教育幼儿自信不霸道,争取和同伴友好相处,努力创设安全、宽容、公平、和谐的生长环境,去除幼儿心理上被伤害的阴影。

2.4幼儿正在承受压力的表现

(1)过分听话,极少违反规定;

(2)非常害怕犯错误,害怕批评,犯错误后会极为不安;

(3)突然改变习惯或沉默寡言,或喋喋不休。

出现这些表现,家长老师应查找是什么原因让幼儿处于承受压力的状态,要设法有针对性减轻内心压力,如多和幼儿聊天,探查他的内心世界,或带幼儿去参观动、植物区角,做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以释放幼儿的内心压力。

3结论

总之,幼儿经常表情轻松、微笑或开心大笑,或精神集中听故事、做游戏,或谈话时自然地和你进行目光交流;平时胃口好、睡眠好、大小便有规律、无尿频或憋尿、憋大便情况,表明幼儿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如果幼儿常常茫然发呆、烦躁、紧张、无所事事,对任何游戏都毫无兴趣,谈话时尽量回避你的目光,挑食、睡眠不好、尿频,大便2天或者3天一次,则表明心理健康状况或情绪肯定有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细心的观察和引导,让孩子有安全感、信任感,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被接纳、被关注,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2]北京教育局.促进幼儿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

[3]林崇德,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