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预习设计指导学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优化预习设计指导学习策略

倪锦明

预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引起了教师的认真反思。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虽不是轰轰烈烈,但预习设计精彩,学生取得了好的学习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教学任务是通过不同层次的预习来实现的。所以,课堂预习的优化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优化设计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预习设计之前一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预习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预习内容,并对预习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教学语法概念、规则后,首先要安排巩固性预习,然后是发展性预习,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性预习,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要与教材文本紧密结合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创造性地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资源,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例如,哪些是教学空白需要补充?哪些内容要渗透思维方法指导?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哪些是教学重难点?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和范文,从而提高课堂预习的有效性。

3.要合理选择范例

预习题范例的选择一是要典型,从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出发;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教学的开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三是通过多层次预习促进学生加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预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预习题,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4.要合理安排预习份量和预习时间

预习的数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程度而定,要能保证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基本技能得以形成,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特别要避免机械重复。所以预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预习,一定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5.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预习要讲究技巧,盲目操练是低效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特别引导学生加以辨析。如针对学生易错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的预习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对比预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理解。预习的设计要能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加强分类指导,无论是习题的份量、难度的大小及预习时间的长短,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预习的设计要能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优化设计形式

机械单调的预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采取多种多样的预习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1.针对性预习。这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预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

2.判断性预习。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确定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综合分析能力。

3.匹配性预习。这种预习的目的是用以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操作性预习。动手操作符合初中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这种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学习颜色这一主题时,让学生体验不同颜色的搭配效果。

预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预习的独特作用,力求活而不难,易中求深,使各种预习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正向效应。预习在讲究质与量的同时,根据预习内容采取适当的媒体与形式,通过最优化的设计使学生保持高效、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优化设计作用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必须有效控制,以不偏离目标。优化的设计不仅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增强实效,也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在预习设计上,要注意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预习,同时加强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整。每次预习,都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通过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预习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技巧。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同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交流时间,避免“匆匆过场”的现象。

1.教学功能。预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也可以促使学生的解题等基本技能转化成为熟练的技巧。

2.教育功能。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结合预习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预习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补充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关系,可以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的启蒙教育。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过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学生预习的态度、解题的策略、预习的效率等方面,通过自评和他评,也会受到启迪。可见,预习的教育作用是多侧面、多层次的。

3.发展功能。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预习可以发展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可以发展学生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求异思维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再现和想象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促进思维更加条理化、概括化;可以发展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等等。

4.反馈功能。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获取矫正性的反馈信息,预习正是获取这种信息的重要渠道。预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等的各种信息。安排多次反馈性的预习,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保证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每当学生完成预习,他们最为关心的是预习结果正确与否,但是这种关心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学生对预习印象最鲜明、最清晰的时候进行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预习的质量,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反馈不只是为了知道谁对谁错,即使对了,也不见得是同一种解题思路,同一个思维水平。所以,通过预习的反馈还应作进一步的了解,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检查方法,提高自我反馈的意识和能力。要注意运用题组预习,加强各种预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预习的整体效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预习的内容和形式,把握好预习的度和量,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作者地址:江苏省常熟沙家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