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数学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数学教学初探

王亚玲

王亚玲

摘要:作为个体的学生,他们会受到家庭、成长环境、先天因素等的影响,形成个体差异。而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这样便出现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既面对全体学生又尊重个体差异,从而开展有差别的教学呢?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谈谈如何开展差别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个性差异;教学评价

一、差异形成的原因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在每天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这点并不是很容易,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决定了接受知识的范围,受到父母职业、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显然文化水平高,从事脑力劳动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在课堂上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家庭出生的孩子。学生的学习习惯也直接影响着差异的形成。在课堂上容易集中注意力且自我约束力强的学生,听课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潜力、爱好以及特长的不同,也会形成数学学习中的差异。对于数学的兴趣,先天的数学感觉,主动探究能力较强的课堂效果明显优于对该学科兴趣不大的学生。

产生差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个体隐性差异和性别差异,学生在发展中思维发展水平,智力原有的只是结构、认知结构间的差异。当然,每个个体在感知通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自然而然地有着差异。作为社会的“人”,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导致学困生出现的诱因随时会出现,致使教育者在教学中随时会看到个体的差异性正广泛地存在着。

二、个体差异在课堂上的呈现形式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从个体在数学学习中能力的高低,学习接受的快慢,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要看它们的呈现形式。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即我们平常叫的优等生、中等生;能力较差即我们平常叫的学困生,他们的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课堂教学要求必须在单位时间里面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接受能力较低就必须将课堂向课外延续。这样,课堂上就必然表现出成功型、交往型、依存型、疏远型、独处型、反叛型等等类型。课堂上表现好、反应比较快、接受能力强的就扮演了成功型的角色,此外,也有能够与教师很好互动的交往型,有过分依赖教师的依存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置若罔闻,喜欢独立思考,不提任何疑问的独处型;而它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对教师过分质疑,喜欢我行我素钻牛角尖的反叛型。成功型、交往型、反叛型一般很容易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教学目的很容易达成,这也是一部分人认为成功课堂的一种标志,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呈现在课堂上。被动的依存型、疏远型、独处型,对于课堂的影响是负面的,一方面教者很难从他们的表现看到课堂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被动接受知识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即使勉强为之,也缺乏创造性,使得“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在课前设定的课程总目标,以及具体目标的四方面也很难达成。

三、教师开展差异性教学,消除学生个体差异对于教育的影响的办法

实现课程总目标,以及具体目标的四方面的实现。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的与学生交往,能够认真倾听与交流,从内心深处感受和理解学生,承认他们的差异,承认个体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克服教学中的趋同和整齐划一的弊病。认真研究差异形成的原因,发展学生在数学(或者其他一个方面的特长),为各种不同的学生提供成长的条件,教学中为各种不同的学生拟定教学目标,关注班级学生中的大多数学生,要他们学会、会学,关注有个体差异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每一节课上有收获,逐渐缩小差距,消除他们心里的障碍。

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观察准确鉴别。从他们的内心,而不是从分数这一个尺度去衡量个体差异。要从个体需要、个体健康发展界定差异。把个体差异的解决之道作为教学资源开发,把它开发出来,变劣势为优势,培养在数学的各个方向发展的人。树立没有差生就没有差异的思想,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具有不同的智能模式。建立在传统智力以智商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教学模式是片面的,基于这种认识的教学模式是僵化的,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也只能是数理逻辑和语言知识,而对于其他智能的发展很少兼顾。只有数理逻辑和语言知识表现优秀的学生才能得到发展,结果少部分学生优秀,大部分跟上,一部分其他智能发展不发达的学生则被冠以“学困生”等不当的称呼,这与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相径庭。重视“学、导、练”动态组合靠学生自学,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交流展示,照顾各类别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课堂动态设计和组织,教师上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当课堂上出现“启而难发”的局面时,教师就应该实时转变策略,以防止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等。同时这一过程也丰富了教师的引导和讲解的艺术,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层教学,在课堂情境设置中关注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利用每个学生都有的鲜活的生活教材去设置,消除环境对差异形成的影响。知识的呈现中更应该关注学困生,低切入点教学,课堂练习的设置要兼顾不同的人,将导、学、练动态结合,关注学习者在课堂的表现,将课堂还给学生,把表现的机会、动手的机会、思考的机会、探索的过程尽量还给他们,这样的课堂才能符合个性化学习,更能体现课标要求,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注重教学评价在消除个体差异中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分层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于作业、考试等评价不单纯从本身去看,而是把它们放在特定的类别里面,加以表扬和赏识。给学习者提供有益的、积极的反馈,在具有差异的学生中形成有利于每个人发展的氛围,尤其要帮助学困生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给予充分的发展机会,最终使具有差异的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