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干预护理对双相障碍患者躁狂期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个体化干预护理对双相障碍患者躁狂期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

吕景贤万里

吕景贤万里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干预护理对双相障碍患者躁狂期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另增施个体化干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以及护理1、2、4、8周后攻击行为变化。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MOA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周、4周以及8周时,观察组患者MOAS总评分较同期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对双相障碍患者实施个体化干预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躁狂期的攻击行为,对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医疗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双相障碍;个体化护理;攻击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164-02

双相障碍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重型心境障碍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抑郁与躁狂混合发作或交替性发作,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情绪波动大,尤其在躁狂期,患者极易发生激烈的攻击行为[1],如毁坏物体、伤人、自伤甚至于自杀,这些行为的后果十分严重,需要及时有效的进行临床干预。我院精神康复科对18例双相障碍患者实施个体化干预护理措施,在改善患者躁狂期攻击行为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3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在18分以上,修订版外显性攻击行为量表(MOAS)的评分在4分以上。排除:脑器质病变、人格障碍、神经症、情感障碍以及继发性的焦虑症、由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而导致的精神障碍等患者;首次疾病发作者以及病例临床资料不全者;有沟通障碍的聋哑患者。入组的36例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2~58岁,平均(32.5±5.1)岁;小学10例,初中6例,高中8例,高中以上12例;病程1~8年不等,平均(2.1±1.5)年。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2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都给予常规治疗(西酞普兰口服)与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之下实施个体化干预护理措施,内容概括如下:①首先与患者积极接触与沟通,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②在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之上,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且护理人员要从表情、言语、行为以及眼神等各方面表现出对患者的理解与同情,让患者毫无顾忌地进行倾诉。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倾诉情况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问题的根源,而后针对个体化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解决。③疾病认识干预。针对每位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认知需求的不同,进行一对一的认知教育,如讲解疾病的临床症状、相关药物使用方法、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疾病防治措施等。同时指导患者如何自我排解不良情绪,控制自身的冲动性行为等。④家庭关系干预。鼓励患者家人多来探望患者,并为患者与家人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充分调动家人的情感支持,提高患者康复信心。

1.3评估指标

在个体化干预护理前后采用MOAS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攻击行为评价。该量表包含了语言、自身、物体攻以及体力4方面攻击行为,每项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评分为0分、1分、2分、3分以及4分,总评分越高,则患者的外显性攻击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达,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个体化干预护理前后两组患者MOAS总评分变化比较,见表1。

3.讨论

双相障碍是临床心境障碍疾病中的一种,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均在双相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双相障碍患者经相关药物治疗以后,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攻击性行为也会相应减少,但是缓解攻击性行的临床见效非常慢。有临床研究指出,采取电休克能够很快控制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但这种方法风险性较高,副作用多[2]。本组研究对18例双相障碍患者在心理、认知、家庭关系等方面进行个体化干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2周、4周以及8周时MOAS总评分较同期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均P<0.05),表明了对双相障碍患者实施个体化干预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躁狂期的攻击行为,这对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医疗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顺发.双相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3):2384-2386.

[2]冯飞,徐国建,许崇涛等.电抽搐治疗在双相障碍混合发作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3):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