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共享:跳出同主题品德教学的尴尬怪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团队共享:跳出同主题品德教学的尴尬怪圈

陈怀凤

陈怀凤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222002

摘要:由于品德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平时没有更多时间研读教材等原因,使品德同主题教材的教学陷入或拔苗助长、或高段低能、或同高度重复的尴尬怪圈。只有打造一支以品德教研组为平台,以爱钻研、善教学的优质品德教师为成员的品德学科教学团队,对同主题教材进行针对性地细化研究和整理归纳,进而实现团队资源的共享,才能轻松有效地跳出品德同主题教学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同主题品德教学尴尬团队共享

所谓同主题品德教材是指品德教材中,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年段重复出现,但要求随年级增加而不断提高、呈螺旋上升趋势的那部分教材。近年来,笔者在经历数次品德公开课之后,却发现教师们对这一类教材的处理方式或拔苗助长——不顾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拔高对低学段学生的要求;或高段低能——把高年段的学生看得太幼稚,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或同高度重复——对各年段的要求不加分辨,“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各个学段的学生统一要求……显然,这些做法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背道而驰的。可见,当下同主题品德教学已然陷入了尴尬怪圈。

一、溯源:同主题品德教材教学尴尬的原因剖析

1.品德课只是“副业”

品德虽是一门重要学科,但是一直以来在领导和老师们的眼中,它只是一门“小科”或“副科”。因而造成品德教师多是兼职教师,平时没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对教材的整个编排体系缺乏全面认识。品德教师除品德课外,自身还承担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学任务,在多数人眼中品德课只是“副业”,平时忙于“主科”田地的耕种、经营,哪还有多余的时间去琢磨品德课这一“副业”?当然,上级部门、学校对品德学科的管理、指导、考核也都是轻描淡写的。

2.教参缺乏系统引领

品德教材的编排虽然采取了“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但对应的品德教学参考用书却对这些教材内容缺乏系统地说明,使得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不够,势必造成(兼职)品德老师们不能快速、有效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只好想到哪儿就教到哪儿。

3.同主题教材研究寥寥无几

“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往往需要相应的教学形式、目标等与之相匹配。而目前,虽然有许多人关注到教材编排的特点,却对同主题这部分教材的教学与学生实际吻合度之间的差距重视不够,针对这一类教材教法进行研究的寥寥无几。本市相关同主题品德教材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就给执教者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4.教研部门专题培训不对口

近几年,品德学科的课程培训也进行了不少。有关于课程标准研修的,有关于教学资源研发的,有关于品德课堂同题异构研讨的,但其中针对同主题教材的疏导、培训、研讨与观摩活动一次也没有。

可见,造成同主题品德教材教学尴尬的原因既有教师教学观念的原因,也有行政部门的学科教学要求有关。品德既然是一门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它,追溯源头,执教者从教学的尴尬境遇中跳出是必须的。

二、对策:团队共享跳出同主题品德教学的尴尬怪圈

目前各校品德学科大多是由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兼任的。让本来就很辛苦很忙碌的老师去通读并研究全套的品德教材,从时间和精力上来说,是不大可能完成的。在这种情形下,显然单打独斗是困难的,但是打造一支品德学科教学的团队是可行的——以品德教研组为平台,以爱钻研、善教学的优质品德教师为成员,在教研组长的合理调配下,有针对性地对同主题教材进行细化研究,进而实现团队资源共享,让每一位执教者轻松地跳出同主题品德教学的尴尬怪圈。

1.团队实现教材资源的共享

(1)合作梳理教材,进行同类归并,达到资源共享。先请各年级的负责人列出自己任教年级本学年内的各单元主题,由教研组长进行汇总,并对相同或相关的教学主题进行同类归并。如“成长”这一话题,贯穿整套品德教材。二年级下册有“我长大了”,三年级上册有“我要安全地成长”、“我的成长与家庭”,下册又有“我的成长与学校”、“我的成长与他人”,四年级上册有“成长不烦恼”,六年级上册有“成长中的新问题”……再如“家庭”这一话题,一年级下册有“我爱我家”,三年级上册有“我的成长与家庭”,五年级下册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些都同属一个主题单元。在同一主题单元内,其内容也各有侧重。以“我与家庭”这一主题单元为例,列出不同年段的教学主题进行比对,内容接近的立即一目了然,如下表所示:

讲“家庭结构”的是:一下“我的一家”和三上“家庭树”;讲“家庭生活”的有:三上“家庭的记忆”和五下“家里的烦人事”;讲“父母关爱子女”的有:一下“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三上“父母的疼爱”,五下“父母的难处”;专门讲家庭中的“我”的有:一下“我是家中小成员”,三上“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我想要我能要”,五下“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我是独生子女”。

就这样,同一个主题单元进行梳理归并,很快,整套教材中的同主题教材内容就梳理清楚了。

(2)共同研读教材,把握编者意图,关注不同学段相同主题间的“渐进性”差异。同主题教材归并整理好后,再组织全校性的教研活动,请品德学科任课教师对照各年级列出的同主题单元,有目的地选取各年级的品德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材研读。这样,教师就可以大致了解同一主题内容在品德教材中的出现顺序及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览全貌”,从而对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处于怎样的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数,对本年段的教学任务也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然后,再通过仔细研读主题相同而出现时段不同的教材,关注它们的内容差异,及它们对学生学习的目的要求存在的“渐进性”差异,以便准确把握编者意图。

还以“我与家庭”系列的主题单元为例。低年级的单元主题为“我爱我家”,突出了一个“爱”字,其引导方向也在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爱长辈;而中年级的单元主题为“我的成长与家庭”,重点落在了“成长”,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体会亲情、关注家庭、多做家务等形式来回报长辈的疼爱。高年级的单元主题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重在引导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学习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

2.团队实现教学方法的共享

(1)分工合作,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了解主题目标“渐变”的过程。研究品德教材中相同主题多次出现“螺旋上升”这一现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因此,我们在梳理、归并完教材中的同主题教材内容后,还需进一步引导教师们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教材呈现特点等,分工合作,列出各教学主题目标“渐变”的过程。这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目标的确立就既不会局限于烫剩饭,也不会原地踏步或盲目拔高教学目标了。以“我与家庭”中的“父母关爱子女”这一组教材为例,展示不同学段同主题目标渐变的过程。

“父母关爱孩子”这一主题,在品德的课程标准中,隶属于“我的家庭”这个大主题。一年级的教材为《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重在使学生体验和认识到自己是在爸妈的关心下成长的,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了无私的爱;到了三年级为《父母的疼爱》,教育主题是家庭亲情,目的在于让儿童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到了五年级为《父母的难处》,侧重于对父母生活不易、工作辛苦等难处的关注、理解,使学生乐于为父母分忧。

教学时,我们只要关注了不同学段相同主题间的目标差异,教学目标的落实就不再零散,它能使教师持续地关注学生不断成长的情况,使教学成为与儿童成长相伴的系统过程。

(2)统筹规划,分组进行教学实践,探寻同主题教材的教学规律。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在确立各年段同主题教材目标及教学素材后,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同主题教材的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号召大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实践。可以针对不同年段的某一主题自主实践,总结规律;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几人结成合作小组进行分类研讨;还可以取得市县区教研室支持进行同主题教材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或比赛。如笔者根据自身实际,独立开展“我与家庭”中的“父母关爱子女”这一组教材的教学实践活动。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寻找成长的足迹”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衣物、脚印、身高、体重等的变化,来体会父母的浓浓爱意,轻松达成“知道父母把自己养大不容易”这一目标。在开展三年级教学活动时,课前设计了“大腹便便准妈妈”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艰辛;课上举办“亲情故事会”,让学生讲一讲父母关心、疼爱自己的故事,再把故事改编成剧本演一演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顺利达成“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的心血”这一目标。在五年级,为了达成“深入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辛苦”这一目标,课前开展跟岗活动——“我陪妈妈去上班”和换位思考活动“今天我当家”等,使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辛苦。

实践证明:如果把五年级的活动让一年级的孩子去完成,他们会觉得很吃力;一年级的活动让五年级来完成,孩子们也不能深入了解父母的难处。只有有组织的统筹规划,根据自身实际分组进行教学实践,才有助于探寻同主题教材的教学规律。

(3)收集整理,建立共享机制,让实践成果辐射全体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对于小学品德同主题教材的自身教学实践和参与各类公开课观摩活动进行思考,总结出适合此类教材的基本规律,并整理好系统资料,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让实践成果能辐射到全体教师。如:建立小学品德同主题研究QQ群,利用QQ群开展讨论,资源共享;引导与自主研读相结合,完成一至六年级品德教材与教材分析的研读;每次公开课活动后,评课、反思、上课教案、课件等均通过QQ群或公共邮箱上传,实现资源共享;针对一定的主题,先进行集中研讨,再分组实践,最后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大家共享。与此同时,开展与同主题教材相关的专题培训,如系列讲座、公开课观摩研讨、分享成功教学经验等,提升广大教师对此类教材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慧品德学科相同主题“螺旋上升”教学例谈[J].江苏教育,2011,(3):49-50。

[3]黄静影心中有数教学有度—品德新课程同主题教学研究[J].小学德育,2009,(11):18-19。

[4]费岭峰“螺旋上升”的价值实现于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小数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