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

黄希军

黄希军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中学277419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一直停留在浅层次实践中。其实,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并且使这些内容得以保存和发展。语文教学据此可以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审美特质。

一、加强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实施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摆脱“困境”的必要途径

目前语文教学的填鸭式方法还存在,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思想尚难落实,用庖丁解牛的方法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断章取义地肢解了。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美。”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语文审美教育注入了活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熏陶感染的作用,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和有创意的表达;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必由过程。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激发,精神的丰富,内心的激荡,个性的彰显与主题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心灵的碰撞,视界的融洽与灵魂的对话,这一过程更是和谐的形式美。

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通过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有效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体味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让心灵尽染墨韵书香,激起学生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为审美教育的实施做好了情感准备,这一过程处处可见人文和人性美。可见,良好的学习方式为审美教育注入新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情感体验

1.让学生充分感受美

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我们审美教育要以此为基础,爱护、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力,使之更敏感、细腻、丰富。我们要努力挖掘文中所蕴涵的美,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教师应调动一切方式,让学生有最直接有效的感受,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先吟诵后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及萧条、荒凉的秋景,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受到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情和沉郁的情绪。

2.让学生正确鉴赏美

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鉴赏美的能力培养首先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其次还要求学生具有理解美的基本知识。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黄土高原的朴实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力,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一般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来实现。

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学生读到这时,脑海中会有一副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图。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在语言的赏析、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等方面,其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要积极用美的事物去陶冶、净化、培养学生健康、高尚、进步的审美观,积极帮助学生塑造自身、完善自身,使之爱憎分明、健康向上,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