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3

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王雅萍(福建省福安职业技术学校,福建福安355000)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教学;语言情境;实物情境;问题情景

新世纪课程改革,很明确地是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且指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那么历史学科如何有效贯彻教改精神,笔者认为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是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历史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教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利用典型形象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历史现象,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多年从事历史教学,就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现将自身的尝试加以总结,提出几点初浅的思路与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语言描绘情境,有助于引发情趣和渲染气氛,增强课堂实效

语言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同一件事不同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结局。优美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美感,生成一种积极的动力。历史具有鲜活性,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描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把历史知识鲜活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理解当时的人和事,还原历史,使学生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描绘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师生会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共鸣,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感知效应。

今年是南京解放60周年,笔者在讲述历史必修第一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渡江战役”时,慷慨激昂地朗诵了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生动地再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画面。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用这样一首豪迈的诗作概括了人民的胜利。它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显示了诗人的才、胆、识、力。此时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激动的神色,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对革命胜利的无比喜悦和自豪,有的学生也不自禁地和着老师高声朗读起来。当教师以智慧之光开启学生的激情心智时,课就活了,就能深深地吸引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因此,语言描绘情境产生的感染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带动了学生的情趣,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物演示情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感觉器官中,听觉器官对信息的接受效率为11%,而视觉器官对信息的接受效率高达83%。历史是指已经发生的现象或过程,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时代性,传承性,情景性等特点。由于有些史实太抽象或时间相隔太远,过程太复杂,而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而且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所发生的事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借助实物演示等直观手段,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他们不太好理解的知识,把学生引入所发生历史事件时的场景,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把握。

例如,笔者在讲到历史必修第二册《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通过课外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展示了几种服装,分别有长衫,长袍马褂,清末旗袍,改良后的旗袍,中山装,西装以及军装和“干部服”,婚纱礼服,时装等,学生在亲眼目睹了这些实物后,对于不同历史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的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近现代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以及生活,风俗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从展示的服装可以看到这些服饰的变化是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更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充分体会到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好转,从心里由衷地感谢党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今天,自发萌生了爱国热情。

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展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研精神,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历史是充满灵动的智慧之学。只有激活学生灵感的钥匙,引领学生开启智慧之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托尔斯泰在谈及教育问题时曾说:“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怎样让学生好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也就是说,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从而顺理成章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使学生成为会学主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讲述历史必修第二册《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这一课中“文明的链接”这一重点内容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个人,第一个是迪亚士,第二个达伽马,第三个是哥伦布,第四个是麦哲伦。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他们为什么想到亚洲?要从欧洲开辟一条通往亚洲的路,该怎么走?这样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提出来,调动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课堂气氛一下活跃开来。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出:1、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要的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还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抑或是殖民掠夺之路?2、如果你是哥伦布,利用现在发达的科技条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条最佳航线该怎么走?3、总结现代航海技术在哪些方面比哥伦布时代有进步?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完善?未来世界海上航运业发展的前景如何?通过层层设问,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当被这类问题刺激后,学生会在脑海里迅速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分析综合后得出创造性结论。这些开放性问题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想像力、创造力。

可见,巧妙的设置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创造智慧,培养学生成为会学主人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四、设计表演体会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综合能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课堂表演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体会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也有一定作用。通过设计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这时教材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同学,教材中的情节不再是书本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这些生动灵活的表演使学生们主动的进入到情境中,产生内心亲切的情感体验。由于课堂表演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和展示能力的机会,因而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扮演,个个兴致盎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教师在讲授历史必修第一册《罗马人的法律》时,设计了这样的表演情境:模拟古罗马法庭。先布置学生做好有关准备:阅读教材,查找罗马法律的相关资料,归纳要点,将学生分为2个表演小组,组织评审团成员,安排好角色等等。在课堂上让2个小组分别(课后探究二提供的案例一)进行模拟法庭的开庭审理。模拟法庭中由学生扮演的角色有:原告一,被告一,法官一,书记官一,原告律师一,被告律师一,证人若干。先由教师作些说明:本法庭以罗马诉讼制度的非常程序时期为例,诉讼程序主要有传唤、审判、上诉和判决。如果被告对下级法官的判决不服,可以向上一级法官上诉,直到皇帝为止。接着让学生闪亮登场表演,尽情发挥各自的才能。学生表演很投入,控辩双方唇枪舌剑,旁听学生认真听讲,课堂气氛紧张又热烈。这样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的现场表演,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激发了自主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探究学问的精神,提高了综合能力。因此,设计表演情境,无疑是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这种表演体会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其乐融融,良好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演示,不仅再现了历史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如,在处理历史必修第二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内容时,教师运用了下列多媒体教学手段:先投影2幅图片(乌拉圭回合,多哈会议),然后设问:1、从上两幅图中你们可以看出一件什么大事?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投影一些材料(世贸组织的内容及作用),提出:2、什么是世界贸易组织,为什么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加入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学生思考后回答: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时教师提问: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问答,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答案并作进一步阐释,导出:“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教师播放《中国入世直播》录像(新浪网2001年11月10日21:00--24:00直播中国入世过程录像)投影:中国“入世”谈判15年回眸(http://www.sina.com.cn2001年09月18日00:14新华网),再现了中国入世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接着请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制小课件:《入世后的中国服装业》《入世后的中国农产品》,学生观看后,讨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思维活跃。在讲到“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这个内容时,投影了经过教师整理的跨国公司“诺基亚的发展”(配解说词)资料和“世贸组织的反对者进行游行示威”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并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这样经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情景交融,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积极主动,大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景春.《“历史学科特性”汇总》

[3]沈芬丽.《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4]《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枞阳县横埠中学生物组

[5]赵朋波.《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什么是多媒体教》.电脑通讯

[7]付昭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