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基于“仁义礼智信”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基于“仁义礼智信”的分析

冀玉敏

冀玉敏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文章首先对传统文化之“仁义礼智信”进行原意解读,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引申意义及价值担当,并对互联网+的时代将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与“仁义礼智信”相结合,对当前高校学生中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时代课题——网络道德教育,从“仁义礼智信”的角度给予意见和建议,以期改善当前的状况。

关键词:传统道德网络道德仁义礼智信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方向,其中,德育是高校各育中始终占有领头羊的地位,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截止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其中青年学生占比最高,为24.6%。[[]]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网络道德教育在德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文章以“仁义礼智信”来分析本文,是因为它既有历史的厚重:从孔子的“知、仁、勇”到孟子的“仁、义、礼、智”再到管子的“礼、义、廉、耻”,最后董仲舒集各家之言,发展为“三纲、五常”,这五常便为“仁、义、礼、智、信”,它的形成可谓经百家千锤磨炼而来,底蕴深厚,在当今也需要它来指导新时代网络青年学生的发展。

仁的根本意思是“爱人”,“爱人”在网络道德中可能更多的是尊重与理解,减少纠纷,以忠恕之道来待人。学校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仁的思想,达到慎独、道德自觉的境界。有人认为儒家将义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伦理秩序,二是价值观。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将义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以利为义,第二层内涵是以义为利,第三层内涵是纯粹的道德批判,[[]]不管哪一种都谈到了正确价值观的层面,决不能“唯利是图”,“义”在网络环境里要坚决执行,不能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我们就丢掉“义”,追求“利”,要强化优秀网民的角色意识。狭义的礼是道德和礼仪、礼节、礼貌,即使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匿名的世界里,我们也要传承礼教。礼完全依赖于人们之间的道德意识来对行为进行道德约束,不具备确切的奖惩机制,但是实际产生道德层面的奖惩效果。[[]]智由知发展而来。仁义礼都依赖于智,只有内在的拥有“智”,才能将仁义礼外显于网络世界,遵从网络道德。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守信是最重要的。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匿名的世界,有的学生就认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可以为所欲为,这就需要增进学生的道德自觉与诚信意识,启动“信”内在驱动力。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网络道德认知缺失。道德认知是指导学生形成明确的道德判断和进行自觉的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它是前提和基础,网络道德认知就是对网络现象与行为的判断,没有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有时无法对其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很好的判断。

网络道德情感不足。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延伸,网络道德情感不足,是对网络道德认知的缺失。尊重是相互的,信任也是相互的,当你受到了欺骗,就会少一分信任,多一份敌意,因此,为例营造积极地网络道德情感,应该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欺骗。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人格和网络心态。

网络道德意志不坚定。道德意志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表现为对困难与诱惑的克服力,网络道德意志不坚定某种程度上源于当前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不懂得理性消费,攀比心理严重。拜金主义仍在在校园里充斥,

网络道德行为不良。例如,抄袭论文、说脏话、浏览色情网站、在网络中的言论失实等,尤其是论文抄袭现象,引发了学术道德的新问题。另外,网络诈骗也不容忽视,如今支付宝作为新四大发明已经遍布城乡各个角落,近日,一法制栏目报道了,某高校计算机学生利用互联网盗取他人支付宝账号,日获千万。

三、以网络道德教育的完善促进“仁义礼智信”的实现

(一)构建网络道德法律监督机制

网络立法与网络执法相结合,完善网络法制建设,使网络活动有法可依,例如,通过学生网络账号(学号)的监督,发挥“信”的作用。道德自觉是一种理想境界、是最高的追求,但是在不能完全达到自觉的程度时,就需要构建网络应用监督平台和信誉监督平台。通过监督机制以对不道德网络行为形成舆论压力,学生迫于舆论压力节制自己的行为,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信”与“义”。

(二)计算机教育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手段

网络道德教育与计算机课程课程相结合,发挥“智”的作用。经常使用网络(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的网民,更容易发生网上欺骗行为,越能熟练使用网络的学生,越可能从事软件盗版活动,使用网络功能越多的学生,进行网络盗版的可能性也越大。[[]]这就告诉我们,应该对经常使用网络的网民进行重点监督,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及其提供的方便机制,如方便的访问、简单的下载以及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功能使得许多类型的不道德行为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那些学术环境中的学生,[[]]或者说是处在计算机环境中的学生,因此,在计算机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知识,提升智能,改变认知。

(三)加强学生的自律教育

自我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灵魂,学生能否守得住底线,环境的监督不可少,但是自身的仁心、义理、礼数、智德、诚信更是比不可少的,因为在隐性、匿名性的虚拟世界外在的压力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仁义礼智信的发展与形成过程,通过“仁义礼智信”的内化,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净化。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了法律监督机制和课堂教育等手段,大学生还应加强自我教育,将“仁义礼智信”内化于心,做到自觉、自律。

参考文献:

[1][4]郑楚云.互联网道德问题与应对[J].高教探索,2016,(4):95-99.

[2][3]陈燕玉.基于素质教育分析高校人才体系中仁义礼智信的体现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2):94-96.

[5]黄少华黄凌飞.网络道德意识与同侪压力对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5):67-81.

[6]NurulHidayahAhmadZamzuri,YakinahMuhamad.Exploringtherelationbetweennternetethicsinuniversitystudentsandthebigfivemodelofpersonality[J].computerandeducation,2009,53(1):86-93.

作者简介:

冀玉敏,女,汉族,1990--,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大学在读,2016级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