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品德与生活零距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如何使品德与生活零距离

赵建霞

内蒙古呼和浩特赛汉区东风路小学赵建霞

〔摘要〕纵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不外乎是这样一种单一模式,即“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辨析导行———巩固延伸”。课堂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本文作者认为,在素质教育逐渐深化的今天,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思想品德教学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该文中,作者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两大方面阐述了如何把课程和生活零距离,分别加以论述。

〔关键词〕课程生活化零距离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价值判断

1善于挖掘利用教材

1.1结合社会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如在讲“珍爱生命”时,我列举了最近几年出现的“虐猫事件”以及有人抛家舍业收养流浪猫这两个案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了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

1.2注重乡土教育,引导学生爱家爱国。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在此过程中可有机地和乡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时,要求学生首先对本地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礼节、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调查,又通过网络、报刊等搜集了其他国家的民俗,不仅增进了见闻,学会了如何对待外来的文化,对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2灵活机制把握课堂教学

2.1融洽关系,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品德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前提。我们要着重强调对学生生活的理解和尊重,也只有在对学生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合作和指导,这时的教师也就是学生的帮手和朋友。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有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合作,也有对学生活动的指引,教师要在支持与合作中对学生活动提出适当的建议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将活动引向深入。在平等、温和、喜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非常乐意接受教师给他们设计的活动模式,教师也能够民主的接受学生基于自己生活提出的一些品德教学活动模式,不经意间,就“打破”了课堂与生活的那层“隔阂”,把生活“延伸”进了课堂,把课堂“开放”进了丰富的生活。

2.2活用教材,实现师生互动。想办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中,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说、自画、自演家人的爱,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向同组成员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小故事,而后又请小组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平时家里人是怎么关心自己的,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爱家人的情感,使学生更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有报答家人爱的思想和行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陪爷爷奶奶聊天、给病中的亲人送水送药、打扫和整理自己的房间、帮妈妈做家务等等,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对长辈的爱。

2.3情景体验,用情感化人。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如在《走近残疾人》一课中,教学一开始我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敬仰之情。随后我用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第一个情景是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指定地点取东西,第二个情景是让学生扮演聋哑人用手语或肢体语言表述清一件事情,第三个情景让学生扮演肢残者,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最后,请学生谈谈模拟体验后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体验到了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体验肢残者生活的不便,使学生产生道德情感上的升华,从而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心灵深处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在行动上帮助残疾人。

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取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这样,我们的课程才能实现与生活的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