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在预防乳腺癌放疗中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在预防乳腺癌放疗中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马建军叶江川龙运玲

马建军叶江川龙运玲(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重庆400700)【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观察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6例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放疗患者分为两组,28例为对照组作常规皮肤护理,年龄30-60岁;另28例为观察组在常规皮肤护理基础上预防使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年龄35-69岁。两组均采用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为48-55Gy,对比放疗后皮肤损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其中观察组发生1级皮肤损伤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6,P<0.05)。2级皮肤损伤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P<0.05)。3级皮肤损伤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P<0.05)。经过临床证明,观察组在放疗后皮肤损伤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使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能减轻乳腺癌患者中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预防放疗皮肤损伤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前言乳腺癌的放疗是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局部治疗手段之一。乳腺癌的放疗多用于综合治疗,包括根治术之前或后作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性治疗。皮肤损伤是乳腺癌放疗过程中常见的副反应,大多数患者照射区皮肤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皮肤瘙痒、红斑、疼痛,严重时甚至出现糜烂、破溃、化脓、感染、坏死等现象,有的患者不得不选择中途放弃治疗。这样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影响了放疗效果。为此,我们科室采用了预防性使用医用射线防护保护剂对乳腺癌患者的皮肤护理,减少了放疗中照射区的皮肤粘膜组织损伤,取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56例乳腺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年龄30-60岁;观察组28例,年龄35-69岁。两组患者均为术后辅助治疗,均采用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为48-55Gy,患者文化程度由小学到大学不等,两组资料无差别(P>0.05)。1.2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放疗期间,在进行常规皮肤护理基础上预防使用医用射线防护保护剂(苏州市劲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放疗一开始就使用,每次使用前,用温水软手巾适当擦洗放射野皮肤,并指导患者不得用力擦洗,只能采取蘸洗,待干后,取用医用射线防护保护剂喷雾于放射野皮肤,范围可大于放射野区域,每平方厘米喷雾0.1ML(喷雾泵的每次喷雾量为0.05ML),每天3-5次,喷雾至放疗结束后7-10天,或遵医嘱执行。对照组患者在放疗期间,放射野皮肤不使用任何药物,仅进行一般的皮肤护理健康教育,如:穿柔软宽松棉质开衫内衣,避免阳光直射,不洗过热的热水澡、禁用肥皂、香皂(带碱性)等刺激性洗涤用品及粗糙毛巾擦洗,禁止抓挠局部皮肤,保持皮肤干燥等。1.3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观察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分级标准(CTC3.0)[2]:将放射性皮肤损伤分为5级:0级基本无变化;1级:轻微红斑或干性脱皮;2级:中度红斑,斑块性湿性脱皮;3级:皮肤皱褶处湿性脱皮,微小创伤或擦伤即可引起出血;4级:全真皮层的皮肤坏死或溃疡,受累部位自发性出血。2结果观察组中,1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出现患者数为23例、2级为3例,3级2例;而对照组出现了1-3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数分别为8例、17例和9例,未出现4级放射性皮肤损伤。两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其中观察组发生1级皮肤损伤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6,P<0.05)。2级皮肤损伤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P<0.05)。3级皮肤损伤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P<0.05)。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数据对比见表1。

3讨论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现已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目前放射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手段之一。而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临床上面临较为棘手的问题。放射治疗对皮肤的损伤程度与放射线的性质、放射野的面积、放疗剂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研究表明皮肤受照射剂量5Gy就可形成红斑,达到20-40Gy时可形成上皮脱落及溃疡,严重者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3]。由于乳腺癌放射野范围比较大,其皮肤受照射的面积也相对较大,可波及到照射野的全部皮肤,随之患者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机率也增加,从而让患者在治疗肿瘤疾病的同时增加了另一种痛苦。目前临床上对于已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主要治疗方式仍以对症抗感染处理为主,在护理上指导患者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穿柔软宽松棉质开衫内衣,避免抓挠局部皮肤等,在药物上通常根据医嘱选用促进上皮细胞组织修复的药物,如: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溶液,其治疗护理过程相应较长,而在改善放射性皮肤损伤方面效果仍不显著,这不仅让患者感到身体上的痛苦,也让患者增加了相应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我们目前最重视的大问题,通过我们长期临床观察,最终选择了医用射线防护喷剂这一药物来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内含自由基清除剂,是预防和减轻放疗等理化因素所致皮肤粘膜损伤的专用产品。正是由于这一功能,我们在临床上积极使用,在放疗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常规皮肤护理基础上,正确认识放射性皮肤损伤,并引导患者正确使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大大降低了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从本文研究中,观察组尚未发生4级放射性皮肤损伤,而1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数为23例、2级为3例、3级2例;对照组1-3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出现数分别为8例、17例和9例,未出现4级放射性皮肤损伤,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

结果显示:医用射线防护喷剂能有效减少乳腺癌患者中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陆以佳,刘咸璋,刘森等,外科护理[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0.[2]徐娟,王淑云,赵建琴,等.放射性皮炎的防护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40.[3]李素艳,高黎,殷蔚伯,等.金因肽对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及皮炎的作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2,11(01):30

来源期刊

医药界

相关关键词

乳腺癌预防放疗皮肤损伤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前言乳腺癌的放疗是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局部治疗手段之一。乳腺癌的放疗多用于综合治疗,包括根治术之前或后作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性治疗。皮肤损伤是乳腺癌放疗过程中常见的副反应,大多数患者照射区皮肤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皮肤瘙痒 红斑 疼痛,严重时甚至出现糜烂 破溃 化脓 感染 坏死等现象,有的患者不得不选择中途放弃治疗。这样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影响了放疗效果。为此,我们科室采用了预防性使用医用射线防护保护剂对乳腺癌患者的皮肤护理,减少了放疗中照射区的皮肤粘膜组织损伤,取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56例乳腺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年龄30-60岁 观察组28例,年龄35-69岁。两组患者均为术后辅助治疗,均采用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为48-55Gy,患者文化程度由小学到大学不等,两组资料无差别(P>0.05)。1.2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放疗期间,在进行常规皮肤护理基础上预防使用医用射线防护保护剂(苏州市劲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放疗一开始就使用,每次使用前,用温水软手巾适当擦洗放射野皮肤,并指导患者不得用力擦洗,只能采取蘸洗,待干后,取用医用射线防护保护剂喷雾于放射野皮肤,范围可大于放射野区域,每平方厘米喷雾0.1ML(喷雾泵的每次喷雾量为0.05ML),每天3-5次,喷雾至放疗结束后7-10天,或遵医嘱执行。对照组患者在放疗期间,放射野皮肤不使用任何药物,仅进行一般的皮肤护理健康教育,如穿柔软宽松棉质开衫内衣,避免阳光直射,不洗过热的热水澡 禁用肥皂 香皂(带碱性)等刺激性洗涤用品及粗糙毛巾擦洗,禁止抓挠局部皮肤,保持皮肤干燥等。1.3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观察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分级标准(CTC3.0)[2]将放射性皮肤损伤分为5级0级基本无变化 1级轻微红斑或干性脱皮 2级中度红斑,斑块性湿性脱皮 3级皮肤皱褶处湿性脱皮,微小创伤或擦伤即可引起出血 4级全真皮层的皮肤坏死或溃疡,受累部位自发性出血。2结果观察组中,1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出现患者数为23例 2级为3例,3级2例 而对照组出现了1-3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数分别为8例 17例和9例,未出现4级放射性皮肤损伤。两组患者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