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让《品德与社会》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党建军

党建军(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中心小学陕西商洛726000)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教师要以课本为载体,多种方式结合健全学生高尚的人格,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生活和人群,学用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关键词】情感体验;关注;参与

《品德与社会》四五年前是两门学科。品德课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为目的,教材内容以文字为形式,内容简单,结构是一事一理,阅读完了文字内容也就明白了文字中蕴含的道理。而《社会》教材内容则丰富多彩,历史、常识、生活等都有涉及。但每一课的形式还是以文字为主。近几年两本教材合二为一,成为《品德与社会》。整合后的教材每一课的版面更加丰富,内容更是涉及到做人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老师对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献言献策,在这里我想就自己在这一学科上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同事做一些交流。

1.营造氛围,打开学生的情感体验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和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创造这种氛围,一些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一些教师通过趣味游戏、师生互动;还有一些教师通过音乐和多媒体。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实践,打开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良好的互动氛围,使课堂教学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使课本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每一个场面都像一枚钥匙,打开学生尘封已久的画面。于是,在老师丰富的语言艺术引导中,孩子们的心灵被唤醒、思想被震动、意识被确认,逐渐达到一堂品德课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这就是品德课教学的最佳效果。

例如:我在讲《孝敬父母长辈》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父母。借助多媒体,我剪辑了这么几个生活画面:①留守生的父母在他乡疲惫地奔波,而赚来的钱一次次地存进银行,他们的头上汗珠滚滚,却微笑着说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前途,转过身却思念孩子潸然泪下;②各个工作岗位的父母忘我地工作,下班回家便手脚不停地做家务;③滂沱大雨中一个个父亲母亲接送孩子上学放学;④最后一个画面是年迈的老父亲,虽脑萎缩已不认识自己的儿子却把饭桌上吃剩的饺子装进口袋,说是儿子最爱吃地。接着,深情的音乐响起:“你上学的花书包有人替你拿,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揪心的画面,温馨的歌声,紧紧地触动着孩子的心,学生们的眼睛红了,有些已在悄悄哭泣。于是我关了多媒体,饱含深情地对学生说:孩子们,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我们的父母和长辈不仅付出辛苦和汗水,甚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接着,我讲起了我小时候跟父亲到外地上学,父亲背上背着柴火,怀里抱着我走山路的情景。讲完后,我沉默了几秒钟,缓缓地说:“你们,能把你们近10年来,和父母间最刻骨铭心的事情勇敢地讲出来吗?这些事情是我们努力的动力啊!”于是,在我的带动下,孩子们打开了内心深处不曾启封的回忆……看着那一双双闪烁着泪花的双眼,我觉得语言都是多余的了。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心动不如行动。”然后我拿起笔,在卡纸上写下了我对父母的承诺,把它贴在黑板上。孩子们也纷纷地拿出了日记本。那一个个触动的笔尖流动着儿女对父母的爱啊!一节课结束了,学生们都说这真是难忘的一课,他们今后一定要孝敬父母,不要再让父母为他们担心了。听课的老师也说课堂唤起了他们许多久违的人生画面。我想:单纯的说教对于现在的孩子是苍白无力地,品德课教学只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打开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收到文本指导行动的效果。

2.以“主题队会”为依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我查过一些国内外教育的资料,说是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主要区别在于: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想着怎样改造社会,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要做一个好孩子,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这段话我思考了很久:这是肯定还是善意的提醒?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提了好多年了,而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在踌躇不前,语、数、英老师,谁也不敢大刀阔斧在课堂上谈和课本无关的事。学生所关注的,除了成绩,就是电视上有限的新闻。身边真实的生活他们能有多少真切的感受呢?不行,必须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参与社会生活。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这样一课《家乡环境亮黄牌》。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一个星期前就布置了预习任务:①搜集家乡20年前的旧照片。②整理并记录一个20年前的生活故事。③分小组对家乡的森林覆盖率、现有野生动物的种类、水质量、人群的健康状况、疾病类型做一个大概调查。④查找一个发达城市或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当然,这些都可以找大人参与)。我心里想:学生不比大人,能说明问题就行,这些资料我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呵!真是小看了这些孩子!不几天,学生就把他们的资料拿来让我看,问这些资料够了没有。我思索着:既然这些孩子能这么“折腾”,干脆把这节课交给他们吧!于是我叫来了几个班干部,对他们说:“下节课我们就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开一个主题队会,最后要有讨论环节,你们几个去把同学们准备的资料收集起来进行队会环节设计,遇到困难可以来找我也可以发动集体的智慧。”现在的孩子真厉害啊!在我的帮助下,家乡20年前后的风景被制成了幻灯片,家乡的森林覆盖率、野生动物种类、水质量、人群的健康状况、疾病类型被做成了统计图片挂在了教室,而20年前的生活故事和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分别以讲故事和演讲的形式声情并茂的再现了出来。高潮部分是最后的正反双方辩论,他们围绕美丽的环境和富裕的生活争得好朋友都互相急开了。开始是双方代表,最后是全班同学加入了讨论,讨论中,孩子们表达出了对曾有的美丽风景无限的神往,也表达出了对现在环境被破坏的深深担忧,更有一些孩子已经在想着怎样改变的办法。看着这些孩子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一步步增强,我感觉到,这些天来,我的忙碌、学生的忙碌真有意义。

3.设置逼真场景,变课堂教学为亲身体验

在日本,孩子从上幼儿园起,自己会背书包、拿水杯,有时会一手提着一个或几个袋子,里面装着他们换洗的衣服和鞋子。孩子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同学间互让、乘公交礼貌、公共场合文明。我们的孩子,从上学起,长辈就围着他们转。虽然《小学生守则》上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并没有落到实处。我们的孩子随便浪费粮食者有之,坐公交车不让座者有之,占用盲人通道者有之,随手丢弃垃圾者有之……我们的家长,很多人不认为这是有多严重的事,况且他们在社会公德、社会规则方面榜样的力量也没有竖起。因此,在上《品德与社会》课时,我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学校生活规则》,《认识交通标志》、《公共场所的文明》等此类内容,我运用的是设置场景这一教学方法。比如:我要教学《认识交通标志》,我让学生挪开桌凳,画斑马线,制作红绿灯标志,然后演汽车的、演行人的、左转的、右转的先是按要求行使,再是不按照要求行使。一次又一次的反面、正面演习,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还有,蒙上学生的眼睛,模仿盲人独自行走,抱着重物体验老人孕妇乘车的艰难、做练习题他人大声吵闹,制造垃圾满地的座位,让学生尝试坐五分钟……,我发现:设身处地的体验比恳切地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于是,在一声声的欢声笑语中,学生渐渐明白了遵守交通规则、尊重老弱病残、遵守公共场所文明、爱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从而渐渐树立起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4.让调查、资料收集、采访、感受感想、反思、建议、落到实处

《品德与社会》课本上,几乎每一课都留有以上类型的练习题。我听过一些教师的课,部分老师在上课时,用了大部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学习本节课的文字内容,而对课本上要求学生填写的调查、资料收集、采访、感受感想、反思、建议等课后作业没有落到实处。其实,在品德教材与社会教材合二为一后,《品德与社会》这本书版面丰富活泼,几乎课课都是图文并茂,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很容易,而怎样让课本上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才是教学的关键。学生是社会的小主人,他们从小就应该有主人翁意识,就应该学会参与社会管理、参加社会活动、力所能及地担负起改造社会不良现象的责任。因此,一定要重视社会调查、资料收集、采访、感受感想、反思、自主建议、等环节的落实。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把作业内容布置在教学之前,且留够充足的准备时间。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他会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和思考去深化课本上的文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发现和了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与不同人的交流和商讨中去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真真实实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参与社会。既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时,因学生参与了生活实际,课堂上的交流讨论生机勃勃、有理有据。

5.在阅读和课外延伸中健全学生高尚的人格

我们的孩子太被宠爱了,他们一生下来就受到父母长辈和老师亲友无私的给与,他们把这些当成了理所当然,一些孩子自私任性、不懂友爱、不懂合作、不愿善待他人,遇到困难缺乏勇气、缺乏毅力、缺乏坚强,取得荣誉心浮气躁,有时会迷失方向。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社会,还要以课本为载体,延伸拓展,逐步培养起孩子健全的人格。

比如《品德与社会》上有一课《乐观向上》,主要讲的是张海迪的故事。除了课本上的内容,我还找来了海迪自理生活的资料和她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让学生阅读,并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海伦?凯勒》、《桑兰的故事》、《霍金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上,学生们学到了坚强。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资料卡上有袁隆平、邓稼先的小故事,我就找来了他们更多的事迹资料和相关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学生从科学家们的身上汲取力量,树立起奋发向上的精神。不管是历史类、人物篇还是知识类,只要对学生有益,我都会推荐相关阅读。有人说:你《品德与社会》课,怎么又和语文教学连一块了?我笑了:各学科间本来就有相融相通的地方,只要学生学到了知识、了解并走进了社会、又在学习生活中完善了自身人格,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理想吗?我乐于这样做。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教法和思考。在这门学科上,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品格的健康,以教师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和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积极向上的人,同时又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走进社会生活,关注身边的环境、身边的人群和生活实际,自觉参与社会角色和管理,从小养成学为我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