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想象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

陈绍燕

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想象”这一论题。

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因为,诗歌并不是完全的现实,而是掺杂了“水分”的现实,或者现实意义上的纯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讲,想象是一种“虚假”,但是仍然是看似合理的“虚假”,就像小说的虚构一样。

想象手法在诗歌中被广泛应用,诗人借助奇妙的想象展现丰富的情感世界,现将其分成三种情况举例赏析。

第一种情况是从此地遥想彼地的情境,着眼点放在空间上。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最引人玩味。将“梅花落”拆用,又想象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作者想象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带着花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塞上听吹笛》,虚实相间,刚柔相济,构思之巧妙,言辞之婉转,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远,实在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

再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抒写深秋夜不成寐的见闻和旅思。

首从听觉印象着笔,用“萧萧”像梧桐落叶之声,加上“寒”字,显示秋深的季节特征。次句点出地点“江上”,落叶之声乃“秋风”所致。补足了环境景物描写,完成全诗大的背景,让人不禁想起“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

叶绍翁的高明独特在后二句。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通过一个“知”字,宕出新的境界。作者凭借生活经验,在听到户外声响时,得知孩子们在挖捕蟋蟀。第四句,诗人顺声寻源,起看窗外,果然一盏明灯在篱笆角落边闪亮。漆黑的夜幕把灯光反衬得格外明亮,此时夜已深沉。明灯照着群童在篱角挖取蟋蟀的图景。

诗人在欣赏这群浑不管秋风梧叶的孩子们的游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面勾引起儿提时期故乡的童梦。诗人不可避免地想起童年,亲人,家乡。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全诗绘声绘色,层次分明,想象合理,绕有画意。

第二种情况是从现在预计将来的情境,着眼点在时间上

如林逋的《宿洞霄宫》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来此游览,写下他的观感。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一开头,“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是对整个环境和诗人整个心情先作一笔概括;第二联,“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进入具体写景。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一俯一仰,一动一静,诗人心情的徘徊起伏,已经表现在了言外;第三联也是具体写景,但与上联不同。上联写得绚丽,此联写得明净。

本诗经典之笔是尾联,面对山中如此美景,诗人心醉神迷,他是打算在山中过夜的,不过还未到就寝的时候。然而他已经开始想象枕上的情景了:洞霄宫种了许多芭蕉,看天气又快要下雨,那雨打芭蕉的音响,一定又是很有韵味的。诗人故意发问:那么,谁能在枕上听到呢?其实他是知道的,他能领略这种幽美的情韵,只是不晓得同听此声的还有哪些人罢了。

就这样,诗是写完了;然而诗人还留下了悬念,也就是没有真正结束,让读者自己去追踪寻味了。这也正好回应开头那句“秋思亦无垠”,章法极为细密。

第三种情况是将时间和空间都揉进想象中去,诗中既有现在对未来的设计,又有此地遥想彼地的情景。

如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辆,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

方孚若名信孺,是作者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此词应系悼念之作。

词的上片写的是梦境。这是一场意气飞扬的美梦。是作者展开的想象。作者梦见与方孚若相逢之后,一同游赏“宝钗楼”和“铜雀台”,吃的是用东海的大鱼切成薄片的“鲸脍”,乘的是产自西北地区的骏马“龙媒”。他们则象刘备、曹操一样,是英雄豪杰,在网罗天下四方的“剑客奇才”,数量之多须用上千辆车子装载。作者笔下展现的图景,正是封建社会中的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身居要职,事业上大展宏图,可谓志得意满。

这是作者有意虚构的情境。将宝钗楼,铜雀台、长鲸天马等入词,但并非实物;作者和方孚若在政治上的作为,自然无法同刘备、曹操相提并论。但是,作者的这类描写还是有一定生活依据的。据《宋史》及作者所撰墓志铭记载,方孚若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尤好交游名士,所至从者如云。闭户累年,家无担石,而食客充户。这段描写在虚构之中还可看出一点真实的影子。作者结合实际生活,融会历史题材,虚实结合,而以虚为主,表现出豪迈爽朗的气魄。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象手法在诗歌中被广泛应用,想象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现主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想象,诗人思念亲人、朋友的感情变得生动、具体而感人,作品的主题因此而变得丰富而隽永。想象手法的运用,展示了诗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给我们的诗歌艺术增添了瑰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