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性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性思考

韩培德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有效性;思考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是一问……智者问得巧妙,愚者问得蠢笨。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更是一门高深艺术。然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旧充斥着大量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教学,而且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学习积极性的打击。因此,问题教学法的有效性亟待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学校教研组的活动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好问题

在教研组组织听课时,笔者经常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出现“随意提问”的现象,在课堂上突发奇想的提出问题,有时甚至不排除个别问题的合理性,多数问题是缺乏深思熟虑,甚至是荒谬不堪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课前的准备不足,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显然数学教学的问题教学应做好“预”。一堂课应该设置哪些问题,问题将应该如何呈现,什么时机呈现效果最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如何,学生将可能会如何解决等等,教师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作答等等,教师都应做好相应准备。教师又应如何“预”呢?教学方法就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问题设置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

二、问题要“适量”和“适度”

“适量”就是一堂课问题的数量应当适中,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上学期,笔者在学校组织同课异授的活动中听了课,经过粗略统计,有位教师在15分钟时间提出了25个问题,整节课基本是这种“问到底”的状况,致使大部分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或因思考疲劳而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一部分学生一团迷雾茫然不知所措于“到底问了什么”,很显然这是一节不怎么成功的课。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而来设置问题,力求能做到精而少。“适度”就是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不能出现极端。太难学生无法做出正确回答,致使不仅打击学生了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学生得不到成功体验,浪费了宝贵教学时间;相反而太容易没有思考价值,不仅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问题的设置教师应该力求做到:太简单的不要,太难的不出。问就问在“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就是可及而不可及,或者“跳一跳就能摘到甜苹果”,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思考性和挑战性。

三、问题要有“梯度性”和“层次性”

实质问题,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易、浅的问题上找到“自己解决问题成就感”,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升华。相反,教师提问不讲究梯度,冷不叮地冒出一两个难题,如突兀之石,学生一时无法回答回答,整个课堂将会失去生机与活力。例如在讲解圆中以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圆形到底具备了哪些特征,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由浅入深的,有层次性和梯度感,学生在解决前一问题后会很自然的进入下一问的思维中,其思维的激愤水平也不断升高。若我们直接提问第2问,学生就难以回答,打击了积极性。所以,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将其分解成一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几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最终才能得到圆满解决。这样做我们就能照顾全体学生,不至于使有些学生连笔都不敢动,口都不敢开,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梯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去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作答,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兴趣才能有思考的动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就是兴趣所在。因此,教师设置有效问题应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探究。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材料新奇的问题、学生付出努力能解决的问题都会激起学生兴趣。如《千克的认识》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就哈哈大笑。教师说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他们孰轻孰重,我们借助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然对重量单位千克加深印象。

五、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问题教学,充分用好皮革马利翁原理,让所有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不能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数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经常会出现“冷场”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很多情况并不是学生不会,而是学生不敢、或者不愿发言。该如何解决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学要民主,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学生的学科自信心,让学生能敢于参与,学生就会不怕答错了;二是尽量设置一些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分组、分工来解决的问题,不能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还能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参与到问题中去;三是设置开放性程度高的问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使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四是教师不应该先提出问题,在点名让同学回答时,让其余的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其余的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压力。

六、避免思考问题的无效性

我们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习惯思考回答性的无效提问,例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应该不应该”等,还有一些教师习惯性的自问自答,问题提了却不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和机会,像这类问题实际上都是无效的问题。表面看这是教师在课堂的习惯问题,实际上在这些无效问题的将在长期作用下,学生会逐渐对出现的问题产生思维激愤水平不够高、思维惰性与依耐性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正视这些习惯性的问题,努力的克服。

七、要追求问题的生成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应该牢牢地记住并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成性指问题的呈现是课堂上自然而然形成的,问题的产生是原生态的。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直截了当的设置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模式显得有些“生硬”,学生是被动的参与思考而非积极主动的。熟不知我们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并不排斥预设问题,但预设的问题的呈现方式应当追求“顺其自然,天衣无缝”。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让问题能自然的生成出来,因为学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的动力远大于教师布置的问题。

八、问题的评价要科学多样

怎样做才能做出有效多样的评价呢?第一,评价要有客观性,现在很多教师片面地理解奖励机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是对是错一律是“好”“非常好”等鼓励性的评价,也有些教师只会用“对”“错”等简单评价,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什么好”“为什么非常好”为什么对,对的原因,错的根源。上述两种评价方式都是简单不可行的,因为学生不能明白好在哪儿、对在哪儿、错在哪儿。教师应指出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和闪光点,同时也要敏锐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这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长远发展。第二,要及时地评价,部分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直接让学生“请坐”就结束了。学生回答了问题,自己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得到各方面的评价,因此及时评价是必要的,某种程度上说评价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鉴定;第三,评价的方式要有多样性,传统的评价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基本上没有评价的权利,评价主体呈现出单调性。我们现在应该倡导教师把部分评价权下放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去自己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互评,由于是同学的评议,被评价者将消除被评心理,从而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预评价,保证被评价者能更好地获得信息,而被评价者又易于接受同伴提出的问题而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出差距。循序渐进,学生的兴趣以此会转移到对知识的探究上,从而将激发出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有效地开展学生互评活动,发扬民主,使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教者快乐地教,学者快乐健康地学。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问题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用“有效问题”激起温暖的春风,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桃李争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74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