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德育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德育教学实践

张树斌

1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它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由"学习者"变为"会学者"。

1.2学习是学习者认知结构重新组织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学生不断地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更新,使它适应新的学习对象,并实现"整合"。

1.3学习是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协调的过程。可以说,由教师、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是每个学生学习这样一种主动的建构活动必要的外部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2当前中职德育教学的主要问题

2.1中职生的道德"低谷"。相对而言,中职生道德水平整体较差,尤其是我县中职学校实行春季招生以来,情况更甚。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认知,更谈不上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不仅增加了德育教学的难度,还极易衰减德育教学效果。

2.2课堂教学的重"讲"轻"学"。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影响,德育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变本应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单调沉闷的讲授教学,导致德育教学"空对空",使原本处于道德"低谷"的中职生学习更无兴趣,甚至把德育课斥之为空洞、乏味的道德说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败坏了德育课的形象。

2.3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学习,轻意行培养。当前中职德育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使得德育课变成了"道德知识(认知)课",变成了一种纯理论的学习,培养了为数不少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3德育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我认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德育教学设计其方法与步骤体现在以下方面,我以《哲学基础知识》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3.1教学目标分析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下,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前德育教学的"主题"。要借鉴普通中小学有关新课标的要求,从"三维"目标的达成,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据此,我把本节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掌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和辩证思维能力、比较鉴别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觉悟目标:让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并能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2情境创设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本节哲学知识学习有难度但又很重要,我给学生布置收集有关"实践决定认识"的事例信息。同时我查找资料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等,并制作了"实践决定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

3.3具体教学方法(思想)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宽广的平台,"搭台"的是教师,"唱戏"的是学生,切不可角色错位。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作用自觉定位为"引导、点拨",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以致用,合作学习。如在课堂讨论小结时,还有学生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理解,我就让已理解这个问题的学生走上讲台为他们讲解,同时也检验了教学效果。

4"讲堂"变"学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4.1强调学生主体。学生学习是个性化行为。指导中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4.2培养创新精神。在该教学模式中,注重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学习安全感。培养学生观察的独创性,分析的新颖性,留给学生更多的创新的空间,实施德育的开放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搭建"会话""协作"的平台,注意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渗透。

4.3训练实践能力。该教学模式中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道德能力为出发点,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大实践活动量,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次德育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感知--反思--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规律。该说就大胆地说,该写就放手地写,该听就认真地倾听。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使学生渐入"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佳境。

4.4发挥教师主导。教师是德育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教师变"应试"的思想为"发展"的思想,变"灌"为"导",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法为学法服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供必要的信息材料,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使其突破难点,挖掘潜力,不断发展。参考文献

〔1〕《〈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参考书》

〔2〕《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