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诊合同护士大量离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浅谈急诊合同护士大量离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周莉

周莉(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急诊科护士工作繁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加上三班倒,使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护士配备比例相对不足,导致长期超负荷工作。国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急诊科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疲乏感等躯体症状。

【关键词】急诊合同护士离职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057-02

1.离职原因分析

1.1主动离职原因分析,社会因素“重医轻护”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对护士这一职业的尊重不够,使得护士不同工作年限聘用制护士离职情况,工作年限1-5年离职的几率增大,这成为护理人员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院有29%的护士离职原因是已考取正式在编工作。2011年、2012年主动离职人数有上升趋势,几乎每年都有不同年限的聘用护士离职,每年离职率约为3%-7%。

1.2户籍因素,部分护士都是大学毕业后,独自来昆明工作生活。内心缺乏安全稳定感。占离职人数的比例较高,达50%以上。

1.3个人因素随着任职时间的增长,护士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及工作成就感,流失率呈下降趋势。学历越高的护士,自我实现的要求越强烈,因此流失往往与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关。

2.护士工作满意度分析及急诊护士离职意愿分析

2.1护士工作满意度分析工作满意度(jobsatisfaction)护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密切相关,是导致护士离职的直接原因,也是国内外为解决护士流失而致力研究的一个重点。对昆明6所综合医院的2393名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仅有10.28%的护士对工作感到非常满意,不满意的比例却达到了42.92%,说明护士工作满意度是很低的,对工作满意度各构成因素分析显示,护士对收入最不满意,其次是学习资助和职业地位,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的独立性,与国内报道接近。但与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对工作满意度有很大差异,Ma等[1]对美国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护士最不满意的是不被赏识;曾秀梅[2]对香港地区2所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对专业自主最不满。这可能与我国目前合同制护士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及医疗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国外护士有较大差距有关。护士工作满意度单因素分析显示婚姻状况、年龄和护龄、学历、用工性质、民族和科室对护士满意度均有影响,其中已婚、年龄30~39岁和护龄10~14年的护士多数已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她们还得像年轻护士一样三班倒,能成为护士长的毕竟只是少数,所以会对将来的前景悲观失望,导致这个年龄阶段护士工作满意度最低;高学历护士在临床上与低学历的护士从事同样的工作,不能实现对护士的分层使用,因而容易产生挫折感和不平衡感,极大降低了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热情;合同制护士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进步提升等方面远远低于在编护士,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不多,加班却比正式护士多,导致合同制护士对其工作不满意;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但工作量巨大,还有大量非护理性工作需要护士完成,如运送病人、清=洁工作等,造成了急诊科护士工作热情不高甚至是消极的现状。

2.2护士离职意愿分析离职意愿与离职行为具有相关性,即离职意愿越高,离职率越高,它是实际行为的前置反应[2]。此次对2597名护士的调查显示,有25.49%的护士打算在今后1年离职,可以看出相对一部分护士表现出离职倾向。

3.急诊科工作对急诊护士的心理影响

3.1工作责任重急诊患者的来源广泛,病种复杂。急诊科护士工作繁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加上三班倒,使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护士配备比例相对不足,导致长期超负荷工作。国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急诊科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疲乏感等躯体症状。调查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较一般人群差,其心理症状多表现在焦虑、敌对和抑郁等方面。

3.2防护措施不力急诊科护士需经常对未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抢救和处理,其中包括一些处于潜伏期及诊断前期的传染病患者。护士在自我保护知识缺乏或防护物品不齐备的情况下,易造成护患间的交叉感染,对护士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3.3经常接受垂危和死亡的刺激急诊科护士面对的是急、危、重症患者,常经历人间的生离死别。有关人士认为,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可产生继发影响,造成护士产生强烈情感反应,即对悲伤、生离死别的替换感受,这样就可能引起护士在精神上极度紧张。逄冰洁等[4]调查了747名护士,发现所调查的两所医院急诊科护士的心理状况不佳发生率最高,多因素分析也证实急诊科的工作应激因素与护士心理不健康的关系密切。

3.4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和投诉的地方。当急诊科护士因忙于急救和护理,而无暇顾及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心情,两者之间的差异容易使患者和陪人产生“急诊不急”的误会,甚至发生冲突。

3.5急诊科工作环境复杂刘素贞等[5]认为在诸多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中,工作性质和环境是最主要因素。

3.6缺乏心理培训胡敏予等[6]对长沙市650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护士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和强迫等。国外学者Mitchell[7]、Mastey[8]先后提出采用救治后讨论、咨询方法消除、释放护士在救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不是让其淤积。但国内尚没有对护士包括急诊科护士开展心理辅导和培训,使之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或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其心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3.7缺乏社会支持和管理层的重视由于急诊科的特点和特殊性,与病房的护士相比较,总是处于责怪、投诉、批评声中,甚至得不到医院管理层的理解。她们的辛勤劳动有时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和社会的回报;同时,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条件相对较差,护理设施陈旧,其工资、奖金和其它福利待遇差。刘燕平等[3]调查发现管理者给予护士的身心健康关心不够,没有及时肯定护士的工作成绩,没有给予护士正确的指导和关心,对于急诊科护士而言,上述双重因素更严重地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4.对策

4.1增加护理人员编制

现随着各家医院的飞速发展,床位迅速增加,护理人员也相应增加,但急诊床位护士配比比例仍远未达到1.0∶2.2-2.5。护理人员更感工作负荷和压力过重。迫切要求增加科室护士人数,同时应注意建立护理人才梯队,适当减轻工作负担。

4.2增加薪酬

急诊科室管理人员应考虑到神经内科病员的特殊性、护理的复杂性向医院争取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同时做好科内节流,如控制成本、减少漏输电脑费用等。医院管理人员应适当调整分配机制,使护理人员劳有所得,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

4.3降低心理压力

急诊科室应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养,使其能熟悉各项操作流程后再独立排班,工作得心应手才会使压力降低,得到心情和心理放松。

4.4增加科室凝聚力

急诊科室领导应转变观念,重视护理的发展,重视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激发护士工作的热情,增加科室凝聚力。

4.5降低倒班频率

护士长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考虑年轻护士工作及生活阅历,挖掘其潜力,做到新老搭配。不要因持续地加班、运转而疲劳、紧张。

4.6加强业务培训

根据年资不同,分阶段对护理人员“三基三严”的培训,组织全科护士参加多渠道的学习和实践工作。使其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大幅度提高。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陷,护士长应采取建设性地批评方法,使其正确面对自身问题,又不失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少医疗纠纷。

4.7进行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急诊科室领导应重视病房环境管理,加强院感知识培训,加强病房消毒工作和定期进行院感监测,同时护士上班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做好标准预防,掌握防范策略,确保急诊患者安全和自身安全防护。

4.8公平公正

管理者当好带头人,关心护士的需要,以护士和全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好量化记录考核,对护士的超额付出,在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从而使护士感到付出得到了认可,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做得更好;处理荣誉和利益问题要公平、公正、合理,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保持其良好心态。

4.9以人为本,营造人文环境人才培养后,如何用才是关键。因此,管理者要充分调动护士的潜能.既要讲奉献,也要考虑其待遇、利益,善于运用激励政策,如感情激励、需要激励、竞争激励、机会利益激励。注意提高合同护士各种待遇.如在奖金分配、各种补助等与正式护士同工同酬

参考文献

[1]MaCC,SamuelsME,AlexanderJW.FactorsThatInflu-enceNurses’JobSatisfaction[J].JNursAdm,2003,33(5):293-299.

[2]徐习.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37.

[3]刘燕平,姚景鹏.急诊科护士工作需求调查及满意度状况分析[J].护理研究,2002,16(3):147.

[4]逄冰洁,张曼玲,江志君,等.护理工作应激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35.

[5]刘素贞,路英智.护士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1):57.

[6]胡敏予,周昌菊,肖水源.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192.

[7]MitchellJT.Stress.Developmentandfunctionsofacriticalincidentstressdebriefingteam[J].JEMS,1988,13(12):6.

[8]MasteyJM,ColeFL.Atheoreticperspectiveonpostcodestressexperiencedbycriticalcarenurses[J].HeartLung,1992,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