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生自由观的培养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新时代高职生自由观的培养策略探究

牛力华王冬杰刘书新何肖云武刚王佳慧宋爽

(云安区南乡中学,527300)

摘要: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具有积极意义,不但有利于创新学校德育形式,而且还有利于数据信息的高速传播。但是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知识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使学校和教育者权威优势受到冲击,同时由于信息的多元化,学生正确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遭遇了挑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大数据德育应用的界限,合理地把握学校德育运用大数据的限度,同时还应加强对数据的监管,保证数据的安全。

关键词:大数据;德育教育;意义与挑战

一、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大数据既是一种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也是更高层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指对容量巨大、类型复杂、传播快速的海量数据进行量化相关分析,从而描述现状、发现问题和预测趋势的一种挖掘数据隐藏价值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

大数据远远超越了传统数据,其“大”不仅是数据量之大和关联性之强,也是复杂性之巨和流动性之快,更是价值性和创新性之高。大数据具有规模巨大、类型复杂、传播迅速和预测精准四大特征,前三个特征是其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而第四个特征才是其目的和价值所在。只有充分认识和研究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才能趋利避害,根据其基本特征有的放矢地讨论学校德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大数据与学校德育实现深度融合的有效对策。

二、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学校德育形式

我国传统学校德育在实施形式上通常采取强制灌输式。德育场所局限于课堂,德育的传授则是在固定时间采取班级授课制,形成了枯燥乏味的“我说你听,不懂也背”的学习模式。但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形式不但没有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对德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借助网络优势,学生不受学习空间和时间限制,根据自身实际自由地进行选择性德育学习。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在网络上展开交流,网络的数字化与符号化消除了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年龄、学历和性别等引起的紧张心理,让学生能真实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二)有利于数据信息的高速传播

大数据时代,网络新媒体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数据信息,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等各方面,地域横跨美、日、英、俄等各个国家,学生能够即时查阅大量信息,开阔了思维和视野,体味社会百态,实现和世界的零距离交流。如2015年3月11日上海司机拖死交警一事在发生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里,网络上便出现了该事件的详细报道以及9万余条评论,学生在浏览新闻的同时,实则是在阅读一个真实的道德案例,通过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共同呈现的案例会比传统的教师讲授更加深人人心,更有说服力。而评论中的各种观点也会给学生带来启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大数据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知识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使学校和教育者权威优势受到冲击

学校德育的公信度遭遇普遍怀疑和在人人都是网络信息主人的境况下,教育者道德话语的‘霸权’同时受到了各方面的监督与质疑,其后果便是因普遍怀疑而产生新的信仰危机。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界线,使学生能自由地,即时地获取海量信息,学校不再是固定的德育场所,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传授者。德育信息的传播具有交互性,传播信息和接收信息可以同时完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界限逐渐淡化;教育者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强烈减弱,学生对于学校和教育者的依赖性变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再明显,难以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二)信息多元化、复杂化,学生正确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遭遇挑战

大数据时代,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网络上交汇、碰撞,网络非主流文化以其新奇另类,大胆自由的表现形式成为青少年热衷追捧的对象。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决定其内容的不可控性,炫富和恶搞等一系列非主流文化有强烈的视觉刺激和情感叛逆等特点,营造出的虚幻氛围使人得以释放压力,逞一时之快,但同时也让自制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儿童难以认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混淆了原有的价值观念,易在道德十字路口迷失自我;一些发达国家则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散布不实历史,宣扬他们的民族习惯,文化理念,导致很多学生出现盲目追捧外族文化,而冷淡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现象。儿童的心智判断能力参差不齐,面对良蒸不齐的数据信息内容,他们难以抵制好奇和诱惑,对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三)数据信息多、乱、杂,德育环境的净化受到威胁

人们通常在虚拟的网络中隐藏真实的自己,使用虚拟的名字、身份甚至是模样来与人交流,交往。虚拟的网络世界使人们获得并不真实的“安全感”,为了发泄压力,发泄不负责任的言论;为了所谓的娱乐,散布不切实际的新闻;为了博人眼球,吹嘘炫耀,夸张搞怪。青少年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效仿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他们很容易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这对青少年儿童诚信观,务实观等理性思维的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增大了数据信息把关的难度,信息的多乱杂严重威胁了德育环境的净化。

四、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大数据德育应用的界限

在商业领域,大数据已经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然而,在关涉人之发展的教育领域,大数据纵然光芒四射,但也并非万能,而是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界限。为了防止数据独裁,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大数据有其局限的诸多原因:其一,大规模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容错率,那么基于此的概率预测或德育决策就有可能出错;其二,数据具有欺骗性,一些具有不同价值倾向的研究者可能出于特定目的而刻意制造假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更不可靠;其三,数据价值的有效挖掘需要较强的数据素养,倘若背离了科学方法,所得结论的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其四,并非任何事物都能用数据形式表现。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尽力在可以应用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它对德育变革和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应用具有潜在风险的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后谨慎使用,在不能应用的地方果断放弃。同时,教育者还必须牢记人类自由意志神圣不可侵犯,谨慎合理地使用大数据预测结果。否则,人类将沦为大数据的奴隶,其尊严和崇高也在这里消失殆尽。

(二)加强对数据的监管

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数据工具的推陈出新,尤其是云存储和云计算的出现,大大延长了教育数据的保存周期。但另一方面,数据得以永生也增大了数据误用、滥用和窃取的风险系数。具体到学校德育中,就是学生所有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范行为或道德污点,都将伴其一生而成为难以磨灭的数字印记,不仅会披露学生的个人隐私,还会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基于此,为了有效而合理地实现大数据的德育应用,在最优化利用数据价值的同时又不侵犯学生的隐私和危害学生的长远发展,学校德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数据监管,根据数据的敏感等级动态调整不同类型数据的保存周期,这样既可以迫使教育者充分挖掘数据隐藏的价值,提高数据利用率,又可以确保数据安全,拂去“永久记忆”带给学生的心理恐慌。

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难以量化的数据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学校德育要把握机遇,创新学校德育形式,把握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要直面大数据带来的各种挑战,正确认识大数据,提高数据辨别、提取能力,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连英,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

[2]黄建荣,冯小宁.新媒体技术与学校德育发展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作者简介:黄素霞,女,汉族(1982年3月—),广东云安人,学历为本科,职称为语文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