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惠民1方宪遵2郑强1张坡1

李惠民1方宪遵2郑强1张坡1

1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2商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陕西商洛726000

摘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对于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产业两性发展十分重要。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的五个问题,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良性开展,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对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国家通过一系列再就业培训扶持政策,使下岗职工提高技能水平或者掌握新的技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就业培训对象范围的扩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明显,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技能培训与市场脱节,培训课时缩水、培训对象信息不实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既能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在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防止出现就业资金管理中的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又能切实提高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我国当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难点。

1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具有不确定性

通过培训提高技能素质解决就业问题是国家培训补贴政策的初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国家通过一系列再就业培训扶持政策,使下岗职工提高技能水平或者掌握新的技能,以达到再就业目的,有力推动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提出:“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在明确就业技能培训条件(一是有就业要求,二是有培训愿望)的同时,使培训政策的帮扶范围不断扩大,培训对象除了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外,还包括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几乎含盖了所有未就业人员。

随着培训对象范围的扩大,培训对象的资格审核难度也随之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解决培训需求的真实性等问题。目前,多数地方采取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由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先行组织实施免费培训,然后通过审核将培训补贴拨付培训机构。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参加培训的对象都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比如农村转移就业培训,一般情况下,春节过后,外出务工人员都出去务工,在家的很少,培训机构有可能把农村的“留守人员”召集起来进行培训,其中有多少人真正需要培训、多少人需要就业,作为监管部门无法完全审定。另外,由于受专业、条件的限制,培训后是否符合就业需要也难以保证。有些培训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培训补贴,千方百计扩大生源,花费较大的成本组织培训,甚至组织一些没有培训需求的人员参加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补贴资金的浪费,没有真正发挥就业培训资金应有的作用。

1.2培训监管已成为各级人社部门的难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因技能培训补贴引发的就业资金违规违纪使用屡屡发生,主要原因除相关人员的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培训政策的落实缺乏有效监督,培训过程没有统一的、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

由于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缺乏,怎样做好监督,各地采取的措施五花八门,有的效果比较明显,有的则因人力财力不足,出现监管死角。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培训补贴政策与现实脱节,市场是调节劳动力的主导因素,劳动力的市场化势必要求劳动者技能需求通过市场来实现,而现实是,技能培训的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要做到培训补贴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化要求相适应,国家就必须对培训补贴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1.3普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导致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高考制度恢复30多年来,我国不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1977年高考录取27万,录取率约4.7%;以后报考人数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3年高考录取人数近700万,录取比例大幅度上升;2014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近80%。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4年就超过70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政府最大的就业压力。与此相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几乎百分之百都能安置就业,但却因为就业后待遇的差距失去吸引力。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量不断扩大,加之近年来,初、高中毕业生人数开始下降,我国职业教育走下坡路,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大幅度下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以陕西为例,从2008年开始,全省初中毕业生从70万人逐步减少,到2014年以后初中毕业生将只有45万左右,减少约35.7%。生源的急剧减少无疑给高、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巨大压力,招生困难使职业院校失去了发展的空间。而现实是,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多数毕业生只想做“白领”,而“白领”阶层毕竟不占社会就业的主体,需求有限,导致普通高校毕业生“过剩”;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培养的“蓝领”逐年减少,大多数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出现用工荒,这种现象已对我国的教育政策敲响了警钟。

1.4短期培训严重影响技能人才培养

我国近几年出现大面积“用工荒”,事实上“用工荒”主要是“技工荒”,一般普工则供大于求。近年来,国家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放宽,劳动预备制培训期限由原来的二至三年缩减为半年到一年,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大量就业资金用于补贴短期培训,致使培训对象受训时间缩短,有的培训只有几十课时,培训后就安置就业了。

这种情况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培训后的技能水平依然低下,适应不了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二是将培训对象这一资源提前“采青”,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就走上就业岗位,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失去生源,造成中等以上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而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我国的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将处于落后地位。

1.5职业教育困境中求生存,教育质量不高

一方面,由于人口减少、生源下降,收入减少,职业院校缺乏资金投入,办学水平难以提高,加之师资力量薄弱、设施落后,特别是实训设备简陋,无法满足现代产业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培训的学员技能素质低下,很难适应市场需要。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了生存,采取“以短补长”的办法,把主要精力放在短期培训上,以低成本专业获得一定收入维持生存,致使职业院校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培训质量不高,形成恶性循环。

2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良性开展的对策建议

2.1职业培训以市场为主导,强化技能就业政策导向

劳动力的市场化必然要求职业技能培训走市场化的路子。国家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在实施中,受益者应该是培训对象,但目前实际上主要受益者成了培训机构,因为培训机构只要开展了符合要求的培训就可以享受培训补贴,而培训的对象却并不一定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培训后未必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国家补贴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到扶持就业上。

比如加大对企业招用各类未就业人员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上岗、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凡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通过给企业补贴培训经费、增加诸如社会保险等其它就业补贴的办法,减轻企业用人成本,增强企业就业能力,调动企业扩大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对于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实现自谋职业、自我创业的人员,重点做好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2.2严格就业准入制度,使就业准入制度法制化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中,明确了技术工种就业准入规定,但对于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的处罚仅为罚款1000元,几乎没有制约力。因此必须加快就业准入立法进程,把就业准入制度法制化。强化执法监察和执法手段,加大违法处罚力度,落实“双证书”制度,凡技术工种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一律不得上岗。大力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改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轻视技能就业的现状,真正调动起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2.3调整补贴政策,重点扶持中长期的职业教育

短期培训补贴曾经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中长期的技能人才培养已不适用。政府应及时调整培训补贴政策,压缩对短期培训的补贴,将扶持的重点放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上。对于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两后生”,要加大资金补贴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到正规的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进行3-5年的学习,把其培养成中高级技术工人,对职业院校全面实行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增强职业院校吸引力,为长远的产业发展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这样既避免了短期培训补贴的资金浪费,也有效化解就业补贴资金的风险,充分发挥就业培训补贴资金应有的作用。

2.4提高产业工人待遇水平,鼓励劳动者到一线就业

只有拥有大批的一流技术工人,才能推动产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增强企业一线岗位就业的吸引力,一是要大幅度提高企业职工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使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水平达到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基本一致。进一步完善、规范企业工资福利制度,技术工种岗位职工工资要以技能等级工资为主,体现技术等级价值。凡技术工种岗位不得全部实行计时或者计件工资,调动工人学习技能、提高技能的积极性,激励新生劳动力学习技能,争做“蓝领”,并做到制度化、法制化。二是要加快社会保险双轨制改革步伐,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在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下,不同性质单位社会保险能够相互衔接,这样才能使劳动者拥有均等的择业机会和更多的就业途径,才能激发技能成才的内在动力,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到企业就业,激励更多的青年人在技能岗位上追求人生价值。三是建立企业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并落实高技能人才待遇,对重视培养和使用高技能人才的企业予以资金等方面扶持,激发企业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畅通劳动者技能成才的通道。

2.5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发挥职业教育在技能培训的作用

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过剩”已提出要求,必须按照社会需求确定招生数量,逐步压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教育重点,从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建设入手,加大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提升培养能力和水平。对于职业院校学生除实行学费全免和发放助学金的政策外,实行奖学金制度,鼓励初高中毕业生学习技能,走技能成才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大量中、高级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功能必然从单一的培养专门人才逐步趋向多元化。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类就业和创业培训、技术服务,发挥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德林,陈永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及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武汉市、厦门市、沧州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4(03):68-75.

[2]罗万纯.中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3(02):21-28+93-94.

[3]陈艾华,孔冬.农民工培训效果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基于对浙江省农民工培训调查的内容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04):237-239.

[4]胡秀俊.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求索,2011(07):39-41.

[5]张兴祥,金超.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与对策——基于厦门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7):93-97+40.

作者简介:

李惠民(1966-),男,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化及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高专),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年课题(SZJYB2015050),商洛市2013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SK-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