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情感教育引领高中生物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浅谈用情感教育引领高中生物课堂

周小燕

河南省濮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周小燕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发现亮点引入热点

高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他们会因为一次小小的考试成功而无比高兴,从而喜欢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当然也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困难、一次小小的挫折而感到灰心和失望,更有甚者将自暴自弃。这一点在刚进入高中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容易走向极端,他们很容易因为喜欢或讨厌某个老师而喜欢或讨厌某一门学科。

1给予肯定,发现亮点

每位教师对他们的努力经常给予肯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以此来激励他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这种成功的体验可以是某次单元测试的高分数,也可以是对他们精彩回答的一次肯定,甚至有时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期盼的眼神等,都能使他们产生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接着,教师就要艺术地将他们这种短暂的、偶然的情感体验引导到更加稳定和持久的自我鼓励状态,从而达到对生物学科深深热爱的情感高度。

我们在上课时可以这样操作:在课堂中引入陶行知的名言“生活即教育”,人所共知,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扎根于生活,这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强调实用的科学,它与生活、生产的实际密不可分,这就告诉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走生活化的道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做不但能将生物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武之地的,自然就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我在教“蛋白质的代谢”这一内容时,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小常识: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提高了,豆浆、牛奶成了人们早餐的必需品,很多人喜欢空腹喝豆浆、牛奶,或者只喝豆浆、牛奶,别的什么也不吃了,其实这样营养都流失了,是一个错误的习惯。为什么是错误的呢?怎么吃最营养呢?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觉得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原来如此紧密相关,这么做到底有哪儿不对呢?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学习“蛋白质的代谢”,空腹喝豆浆、牛奶,其中的氨基酸被氧化分解了,来供给生命各项活动需要的各种能量。

所以科学的方法是先吃馒头、面包等面食,然后再喝豆浆、牛奶,这样就能够由含糖的馒头、面包等面食氧化分解后供给能量,那么氨基酸就可以用来完成不同组织蛋白和酶的合成,或者在氨基转换作用下形成能被人体有效吸收的新氨基酸,这两种方式和上述方式就是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当学生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他们对蛋白质代谢的这三个途径自然就有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了解了生活中必备的常识,正确地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更加有意义的是将生物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在课堂中引入新的知识热点和科技成果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科技与社会这个学习目标,相比传统的教学只限定在教材的圈子里有了重大的突破,对以往课程中存在的缺陷也予以了关注。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意识地将生物学科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重要成果以及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转基因植物等引入到课堂中去,用这些新鲜的信息去激活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个人理想。例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到“营养的代谢”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补充三鹿问题奶粉引起的中国乳业震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在讲解“病毒”这个概念时,我就告诉学生现在世界流行的一些影响较大的病毒,比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非典病毒等,对这些曾经在我们身边肆虐引起恐慌的病毒进行研究,分析它们能大规模传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已经了解的一些人体免疫常识,引导他们去探讨如何有效预防这些病毒。

在课堂中引入科学家的故事生物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团队合作的探究历程。如同牛顿所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它的每一次进步,每一项发现,每一次成果,都是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努力工作的结果,都有许多感人奋进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材料,介绍科学发现史和科学家成才的故事。

通过这些事迹,学生可以学习科学家的发现、创新、假设、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习他们在客观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模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总结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得知,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情感教学,教师多去实践和探索,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生动有趣,活泼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