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张会伟

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张会伟

【中图分类号】G522.66【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5-0003-02

一、品德素质的培养

1.培养和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操。在培养和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操方面,中学地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首先要加强国情教育,要使学生既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和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了解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劣势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如实的向学生宣传我国的优势和劣势,用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以国情劣势激发学生的忧国心,用爱国情和忧国心唤起学生的报国志,激起学生立志强国的决心,这样“知国、爱国、报国、强国”的爱国主义系统教育效果,是其他学科教育难以达到的。其次要加强乡土教育。乡土地理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使学生在切实感受和体会中逐渐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操。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念。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复杂的巨大工程。地理教育承担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在中学所有的学科教育中,地理教育比其他学科都更具兼备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重任。中学地理教材以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为主线,强调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生态观的教育。而《中国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是地理教育的中心目标。要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考虑全球整体利益;既要顾及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这种观念既是科学意识,又是道德意识和文明意识,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科学地运用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同经济发展相吻合,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些教育内容正是21世纪的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3.初步形成全球意识,深化国际竞争与合作观念。中学地理教育使学生认识我国及世界各地区之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和发展经济都需要加强联系,而且当今世界各国在地理教育中都注意把本国同世界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本国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通过地理教育,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要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入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必须进行广泛的国际协作和国际竞争,使学生树立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竞争的世界意识;还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虽然是全球大国,但却不是全球强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都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我国的发展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我们要有全球意识,树立国际观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充分利用国际空间等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

1.兴趣品质的培养。理想的地理教育应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而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广,它可以通过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来来培养、巩固和发展兴趣:如向学生提问“为何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温环境下形成的巨大煤层?”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思维得以启动,兴趣就会随之巩固和发展。

2.意志品质的培养。坚强的意志是成功人士的必备品质之一。人应该以持之以恒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目前地理科学丰硕的成果是无数的地理学先驱经过艰苦卓绝的探险考察和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的最好教材。同时,地理教育本身有许多需要开展社会调查、野外实习观察的活动,也有助于中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

3.性格品质的培养。中学地理教育对中学生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和改善有着巨大作用。在对祖国、对社会的态度中,中学地理对学生进行国情、民情、乡情教育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忠诚勇敢的自觉果断性格;在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中,学生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辨证关系中,可以养成善于交际且为人诚恳的正直性格。

三、智力素质的培养

1.观察力的培养。地理学科有大量的感性素材需要观察,地理感性知识来自于大量的观察。观察是中学地理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观察力是学生地理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地理教育的观察方式较其他学科教育更为全面。有微观的地图、标本、模型、画片、幻灯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等直观演示法;也有宏观的地理野外实习等实地观察法;还有地理学科特定要求的浓缩大自然科学的校园、地理园、实验园地观察法等等。通过各种地理观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观察事物更具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和敏锐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知识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间接性和复杂性,大多数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能也不可能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需要借助于图像、语言、文字和模型等表现出来。因此,可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思维想象,根据现成的描述在大脑中产生新的形象,即再造想象;或运用这些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学生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即创造想象。中学地理教学中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知、理解、应用和创造阶段都对想象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

3.思维力的培养。地理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感性知识丰富的学科,而且是一门理性知识丰富且层次高的学科。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

纳和演绎等这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如:在提供丰富的感性地理材料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给概念下定义;在综合比较处于不同环境和区域的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异同点时,启发学生抽象和概括出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通过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发展演变和分布的感性知识时,诱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明确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及演变和分布的规律,进而综合分析并揭示其产生的原因。这样既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可逐渐形成广阔的、深刻的、灵活的、立体的思维品质。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不仅使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观点,而且还会在以后参加社会生活,解决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复杂问题时最能显示优势。

四、审美素质的培养

中学地理教材含有丰富的美感特征。地理学科,包罗万象,上至宇宙苍穹,下至岩层海底;广袤世界,千姿百态。这些,使地理教材中有丰富的美感特征。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天然生成的自然美:如浩瀚深远的苍穹,缤纷多彩的点点繁星;雄壮的山体,幽深的峡谷,无垠的沙漠和沧桑的黄土和壮阔的大海;有自然带交替造成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还有四季交替造成的周围景色的变化等等。这些具有生动、具体和直观的自然物,从形象到整体,给学生美的感受,能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陶冶其高尚情操。而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体现了丰富的社会美和艺术美,如名胜古迹、工程建设、城市建筑、工农业建设成就等等,与普遍的颇具生动性和物质性的自然美相比,往往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些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具有强烈的艺术和思想感染力,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联想和共鸣,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此外,地理教学语言富含形象生动的艺术美。世上地理事物众多,学生直接感知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需要教师用倾注感情的语言来描述。优秀的地理老师,能用清晰、明快、生动、通俗易懂的地理语言绘声绘色的讲授,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接受地理知识的同时享受了语言的艺术美。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如教态美,板书美等。凡此种种,都使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的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审美教育,进而构建美的心灵,得到美的启迪,使审美素质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