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感及其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谈语感及其培养

巩丽娟

巩丽娟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宝善街小学075000

摘要语感是一复杂的感性复合体,属情感范畴,它的形成需有先天的神经基础、语言知识及语言环境、实践等因素。语感是语言习得能力发展的结果,是人对语言的感性反应。作为第二门语言的英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语感。语感的形成是语言学习成功的标志。

关键词语感习得实践培养

英语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愈来愈受重视,英语成为中国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主要外国语种。然而真正学好英语对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尤其是英语阅读感到很困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英语阅读的认识了解不够。英语阅读过程不仅是一个对一系列的字母、单词进行认识和判断、对句法的分析及对语言规则进行识别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涉及非语言因素的过程,那就是语感。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比如,学生在做英语试题时,常常不是靠所学的语言知识,而是靠一种“感觉”去选择或回答。这种感觉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的,这就是语言学中的所谓“语感”。语感是属于心理学中理智感的情感范畴,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性反映。它同语言一样,也是一个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它包括语义感、语音感、修辞感、语音鉴别力、语言的同异感等,这些语言联系和关系的感性反映形式构成了巨大而复杂的感性复合体,这种对语言文字的主观悟性的感觉就叫语感。

语感具有一些特征,它的形成、巩固与完善需要先天素质、理论知识及语言实践等条件。

首先,语感是以语言习得为基础的。语言学家认为,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适宜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知识”,即语言习得机制,这种先天的自然语言习得可使儿童对他们广泛接触的语言素材进行处理,凭借他们的一些先天认知能力,可创造性的运用语言。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语感也会随之发展提高。

其次,语感不能遗传,但其有专门的神经基础,这是由语言能力的神经基础决定的。人类的语言虽然不能遗传,但其有遗传的潜能,只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这种潜能就会被激发与发展,使人习得语言,具有语感。人类的语言能力可以不断发展提高,语感也会随之不断发展、提高、巩固与完善。

第三,语感的形成与发展还与语言环境等密切联系。如将一小儿放在一与人类相隔绝的空间,他虽然也具有先天的语言潜在遗传因素,但由于有特定的语言环境,不与任何人接触,他就不会习得语言,也就不会有语感。可以说,环境是促使语言习得机制的基础,也是形成和促进语感发展的条件。

语感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着重要关系。学习英语可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习得与学得这两种方法在形成语言方面的作用不同,习得可导致语言能力,促使语感的形成,决定学习者的语言流利程度;而学得则是获得语言知识,了解语言规则、以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因此,语言学得的作用在于改变话语方式,起着“监察”作用,也就是对语言输出的形式(说或写)做出有意的修改。事实上,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早期,即小学、初中阶段,学得的成分占绝大多数,生成的语句数量及其有限,习得初步形成。到语言学习的中期,学习者应当对目的语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随着语言实践的增加,学得的内容已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域内,成为习得。这种习得在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时起到了组词成句的转换生成作用和自动纠错作用,这些亦被看做是语言习得的最高形式的作用。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地转化为习得,即语言规则的“内化生成”,从而保证了语感的不断增强。习得是由学得转化而成,习得的不断增强,会促使语感的生长。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内化的规则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就好越来越好,收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何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普遍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英语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研究自己的教法,运用了不少方法,但仍然存在着学用脱节、环境缺乏、学法不当等多方面问题。从小学到大学普遍存在这一现象。进行外语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认真研究语言习得理论,努力培养学生小学英语的语感。因为语感的最终形成是语言学习成功的标志,语言教学的核心也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对英语的语感。如果语感培养不起来,语言学习即告失败。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采取有效措施,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引导、教育,使其产生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会出现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等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虚荣心很强,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易忧愁、灰心,甚至放弃,不听老师劝导,因而就不能很好地激发自己的智商、悟性的潜能,从而影响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导致英语学习收效低,甚至一塌糊涂。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与逆反心理等不良心理问题,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于1999年8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起,全国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引导中小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逆反心理,认真学习,努力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语感。其次,要创立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语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语言环境,主要是环境的建立。输入环境的建立就是指语言的大量有效的输入、积累和实践,其中,大量实践是关键。实践证明,不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大量反复实践,就无从具有语感。要多背诵名作,尤其是小学生,若能背熟相当文章,会受益匪浅,甚至过了几十年,还会脱口而出,逐步形成与提高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对于小学生,老师要耐心地反复认真地领读,启发、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语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不失为培养语感的良策与主要途径。

输入环境的建立,不仅仅包括阅读、朗诵、背诵等内容,听也是其中重要而有效的一种输入形式。听力的有效训练和大量泛听实践,同样会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有助于语言规则的内化生成,特别是对于听所直接对应的输出形式——口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输入与听者的接收兴趣有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取情感教育,趣味教学等教育方式,努力把语言课堂转化为语言实践的基地,摒弃满堂灌,避免冰冷式的教学,努力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英语活动,给学生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断培养其语言能力,养成目的语语感。离开了语言,语感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样,离开了语感,语言也就不能称为语言。

总之,英语(包括其它种外语)学习的过程:一是学习相关语言知识;二是通过实践培养语言能力,如听、说、读、写;三是通过进一步实践,反复实践,将语言能力生华为语感。语感是语言能力——习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语言发展成熟期的心理现象,而习得则是这种心理现象的外在表现,其形式为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高低反映了语感的强弱。语感越强,语言能力就越高;反之,语感越弱,语言能力就会越低。语感的最终形成是学通和掌握一门外语语言的标志。一切目的语的活动都最终为这个核心服务,不能偏离;否则,语感始终培养不起来,最终学不好外语。作为语言教学的英语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幼小心灵的中小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应加强对语言习得及语感的产生、发展、形成、完善的研究探讨。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等多学科领域的共同合作。但作为语言教师,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师,更应对之深入研究,通过实践,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学习英语的语感不断努力探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与能力,进而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