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若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若干思考

宋清涛

宋清涛(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问题,必须在社会救助的范畴内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救助体系,从国家政策、社会机制、高校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救助。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思考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雏形及推进

社会救助(SocialAssistance)是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物款接济和服务,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基本的制度。[1](P7)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救助体系中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我国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建设,在建国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2]:第一阶段,人民助学金阶段(1949~1978年)。第二阶段,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阶段(1978~1984年)。第三阶段,奖学金与贷学金并存阶段(1984~1994年)。第四阶段,多种资助形式并存阶段(1995年~),以1995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为标志,开始逐步形成了我国主要依靠政府出资的“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学宿费减免、困难补助”为一体的资助体系,成效具体表现在:

1.在救助的内容上,呈现多样性且更加具有针对性

除了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外,采取新增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等新举措,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不同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获得不同的救助。针对贫困大学生不同的救助需求,如解决学宿费问题,以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和学宿费减免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为辅。

2.在救助的数额上,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一方面在覆盖人数和单项金额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在政府投入总额上增长迅速。2009年,中央财政下达70.5亿元高校国家奖助学金资金预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469.43万人次获得国家奖助学金。2009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全国普通高校有53.2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占特困新生的95.5%,占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36.1%,占当年入学新生的9.1%。(摘自2010年9月《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

3.在救助的渠道上,呈现政府主导,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政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合理分担经费,体现了政府在救助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政府还统筹高校、企业、社会等不同救助渠道,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救助。

4.在救助的方式上,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有每年确定时间的奖助学金评定和助学贷款,也有每年不确定时间的节日补助、路费补助等困难补助,还有根据物价变化情况可能发放的伙食补助以及突发事件的临时救助;有一次性全部发放的,还有按月份发放的;有直接发放货币的,也有发放物品的,或兼而有之……不一而足,救助方式呈现多元化。

此外,救助过程与育人过程的有效结合,对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和认定标准的探索,高校大学生医疗救助方案的逐步推出等,都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比如江苏省就从2009年9月起,将全省160多万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居民医保,当住院或看门诊大病时,享受不低于当地居民的报销待遇,而原来的准公费医疗继续保留。[3]

二、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完善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尚有不少操作层面的措施需要探索和完善。尤其是把该体系的建设置于社会救助体系的范畴后,比较凸显的问题在于[4](P237):

1.以人为本的现代救助理念

没有认识到社会救助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受助是公民的合法权利,社会救助也是建立和社会与科学发展的必要支柱。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公正的调节器。

2.救助程序缺乏规范性

尽管已逐步建立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助学贷款资助对象资格审核等系列办法,注重救助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但在界定贫困大学生、确定救助力度、跟踪救助效果等方面,缺乏规范性的程序设计,个体之间也缺乏差异性,且社会、学校、家庭之间沟通不畅,脱节严重。

3.救助手段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手段还基本局限在资金和物质层面,且多呈单向性,而在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救助极为有限,并缺乏在技能方面的救助和相互之间的互助等手段。而救助的主要内容,除了解决学宿费的教育救助和解决生活费的生活救助外,还应包括医疗救助、灾害救助和社会互助等。

4.救助资源短缺

虽然我国政府的救助主体性地位没有改变,用于贫困大学生救助的经费也逐年较快增长,但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要根本解决救助资源短缺的矛盾,还需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参与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建设。

三、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思考

西方国家的社会救助具有覆盖面较广、保障水平较高、资格认定严格等特征,其总的趋势是国家责任的淡化,个人责任的加强,强调公民接受救助的权利与其担负的责任的对等,即“无责任则无权利”。[4](P396)这些都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1.推进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国家政策统筹

(1)政府要在社会救助的理念和原则指导下继续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政策。政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财政支撑体系,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投入和救助力度,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各项救助政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将大学生群体纳入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在大学生中建立普惠式的社会救助机制。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或生病的大学生都可享受,而与生源、成绩无关。

(3)建立完善的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制度。要进一步拓展救助的内容和方式,如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新政策。

2.构建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社会支持机制

(1)发展慈善捐赠事业,吸引更多资金用于贫困大学生救助。首先要积极培育慈善文化,以营造全社会互济互助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捐赠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不断扩大资金筹募渠道,完善项目援助制度,切实提高救助水平。

(2)发行以资助高校贫困大学生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彩票。近几年,彩票业在国外一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不仅具有巨大的彩票市场潜力,而且能使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对教育事业奉献爱心,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也将走进更加宽阔的天地。[5]

(3)增强贫困大学生家庭的收入能力。如果能通过社会的力量帮助贫困大学生家庭增强收入能力,通过自救的方式摆脱贫困,进而就间接能使贫困大学生脱离经济的困境。这样除了在经济上,让贫困大学生及家庭可以切实得到实惠以外,还可以避免受到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

3.强化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高校制度创新

(1)按需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救助,结合个体发展进行救助的整体设计。高校应摸清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并按照事前制订好的标准对其贫困程度进行评定,建立档案。其后,结合每一位受助学生个体发展规划,设计一份完整的救助计划,保证救助工作更加有效,实现救助与健康成长的有机结合。

(2)规范救助申请程序,遵循选择性原则进行救助。高校需要设计一套称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法定工作程序来审核申请者,明确并细化申请———受理———调查———证明———批准的程序。而对申请者选择性救助的原则,则保证了有限的救助资源切实地用到最需要的人的身上,这也是社会救助最为突出的特点。

(3)除了给予资金和物质的救助外,还要注重心理、情感和精神的救助。高校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人际交往等心理障碍,使他们对贫困、对自我的认识发生转变,促进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4)鼓励受救助贫困大学生以适当方式进行回报高校。一方面需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在受到救助的同时,也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度的约束,鼓励受救助贫困大学生以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回报,引导他们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习惯,在服务的过程中培育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乐章.社会救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邓久根.高校特困生教育救助的经济学分析[J].价格月刊,2007,(1).

[3]于英杰.大学生患6种大病医保能报销[N].扬子晚报,2009-04-19(A3).

[4]陈成文,胡书芝.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李红革,罗登辉.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的构建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