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管发育异常致婴幼儿脐部渗液性疾病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卵黄管发育异常致婴幼儿脐部渗液性疾病治疗效果分析

黄珂

黄珂(广西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外科533000)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183-02

【摘要】目的了解卵黄管发育异常致婴幼儿脐部渗液性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卵黄管发育异常致婴幼儿脐部渗液性疾病的患儿采用局部硝酸银烧灼治疗、手术切除以及抗生素控制感染等综合疗法。结果在56例病例中,46例脐茸行局部硝酸银烧灼治疗,其中有42例治愈,4例效果不佳患儿局麻下将脐部粘膜切除缝合后治愈;3例带蒂脐茸用丝线结扎根部后脐茸坏死脱落而治愈;5例脐窦患儿静脉麻醉后手术切除,其中4例行腹膜外瘘管切除和脐成形术,1例患儿瘘管较长行开腹手术;2例确诊为脐肠瘘患儿行手术治疗。结论卵黄管发育导致脐部渗液性疾病,以脐茸、脐窦、脐肠瘘较为常见,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增加护理难度,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治疗。

卵黄管的发育异常可导致脐部渗液,红色肿物及腹内的疾病,为婴幼儿脐部的常见病之一。作者自2000年元月至2009年元月期间收治卵黄管发育异常致脐部渗液性疾病56例,有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一般情况

本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10天—1月34例,1月—1岁18例,1—4岁4例,平均年龄1.1岁。

1.2临床表现

1.2.1脐部有息肉样的红色突起并伴有少量粘液,脐部中间未发现有瘘孔者49例,均行彩超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脐茸。

1.2.2脐部有红色肿物凸起并有渗液,中间有窦孔者7例,用探针检查窦道呈盲管状,5例插入深度1-2cm不等,探针插入深度达3cm以上2例。自脐部瘘口注入碘油造影,X线下5例显示为脐窦,2例为脐肠瘘。

1.3治疗方法

以局部硝酸银烧灼治疗为主,部分患儿行脐部粘膜切除和腹膜外瘘管切除以及抗生素抗感染等综合疗法。

2.结果

该组病例局部皮肤有溃烂感染者均予抗生素控制感染。49例脐茸患儿中,行局部硝酸银烧灼治疗46例。有42例治愈,4例效果不佳患儿局麻下将脐部粘膜切除缝合后治愈;3例带蒂脐茸用丝线结扎根部后脐茸坏死脱落而治愈;5例脐窦患儿静脉麻醉后手术切除,4例行腹膜外瘘管切除和脐成形术,1例患儿瘘管较长行开腹手术。2例确诊为脐肠瘘患儿行手术治疗。取脐下弧形切口,将脐上翻,于皮下游离瘘管直至回肠壁,沿肠管纵轴做瘘管基底楔行切除,并横行缝合,手术后均获痊愈。

3.讨论

胚胎期卵黄管连接中肠与卵黄囊,胚胎第5-6周后卵黄管逐渐萎缩、鼻塞,纤维化后形成纤维索带,卵黄管发育障碍则产生脐肠瘘、脐窦,卵黄管囊肿,美克耳憩室[1]。

3.1脐茸

是卵黄管的脐端残留粘膜,外观呈红色息肉样组织,又称脐息肉,粘膜分泌少许无色,无臭味的粘液,部分因衣物摩擦等使粘膜受损时为血性浆液[2]。治疗上应去除粘膜,本组脐茸49例中,42例硝酸银烧灼后治愈,3例有蒂而用丝线结扎蒂的粘膜与皮肤交界处,结扎后脐茸缺血、坏死,脱蒂而治愈,治疗方法简便,费用少。4例硝酸银烧灼仍反复有渗液,基底部较大而行局麻下脐部粘膜切除缝合治愈。

3.2脐窦

本病为卵黄管肠端闭锁萎缩,在脐部残留一段较短的管道,位于腹膜外,脐端有孔道,为一盲管,窦道内表面覆盖肠粘膜,可分泌粘液性物,感染时可有脓性物,窦道深度一般为1-2cm,不与肠管相通,碘油造影侧位X线可显示窦道影而明确诊断,并可与脐肠瘘,脐尿管瘘相鉴别。本组5例用此方法诊断为脐窦。4例行腹膜外瘘管切除,脐成形术。1例因瘘管较长,合并感染较重,腹内脏器有粘连而开腹手术,疗效满意。

3.3脐肠瘘

脐肠瘘为生后卵黄管未闭合而形成瘘管,远端开口于脐,近端与回肠相通,脐带脱落后于脐部可见鲜红色粘膜凸起,中间有瘘口,间接有气体排出或粪臭味物溢出,经瘘口注入碘油造影剂,X线下造影剂进入小肠,从而确诊。本组2例用此法确诊,因受肠液及粪便刺激,脐周皮肤均发生糜烂。2例局部皮肤感染控制后均予手术治疗,取脐下弧形切口将脐上翻,于皮下游离瘘管直到回肠壁,沿肠管纵轴做瘘管基底楔行切除。并横行缝合肠壁,术后获治愈。

卵黄管发育导致脐部渗液性疾病,以脐茸、脐窦、脐肠瘘较为常见,虽然病情较轻,但增加了家长日常护理难度,对患儿亦造成身心影响,故应重视,尽早治疗。

参考文献

[1]佘亚雄.小儿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5-137.

[2]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