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与学的艺术性和开放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浅议教与学的艺术性和开放性

邹建萍

邹建萍山东省栖霞市庄园中学265307

面对历次教育改革,教师到底最需要什么,正如这次新课程改革,专家们的鼓动刚刚告一段落,大规模的文本音像制品又正当其时地席卷而来,一夜之间全中国的教师仿佛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角色需要转换与定位: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到新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者;从孤立的知识权威到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者。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之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

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唯有在课堂中从教与学两方面体现出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学生学习的开放性,才能让课堂成为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磁场中心。

一、教的艺术性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具形象性和情感性,需要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和谐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1.爱心和亲和力

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去换取信任,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烛光。如果教师总是一本正经,摆着居高临下的姿势,板着脸走进课堂,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烦你所教的这门课。教师如能在讲课中做到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并营造欢乐、友谊、合作、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语言的感染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领地,也是尽展教师魅力的舞台。如果课堂那45分钟教师毫无“表演”的欲望,自始至终一个腔调,枯燥无味,平铺直叙地上完一节课,缺乏鼓动性和艺术效果,这怎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如能以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贯穿整个课堂,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范例和警句信手拈来,名人轶事、天文地理也穿插期间,展现教师的风采与魅力,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具的吸引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语文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实物直观、电化直观等手段,以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现在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有利于其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4.教法的激趣力

有人说:“教无趣,课不易活,学不易动;巧于激趣,善于把握,则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要想让学生真正融于课堂,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学习,唯有老师上课能激趣。笔者在平时上课就曾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激趣:导语激趣、比赛游戏激趣、谜语激趣、提问激趣、图像演示激趣、班门弄斧激趣等法。激发学生思维,开拓其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成绩。

二、学的开放性

1.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说,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开放学生的嘴巴。通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仿“实话实说”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头脑处于“真空”状态,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做笔记,而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设置的问题要注意有梯度,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人入胜,让各类学生均能在课堂上得到表现的机会,这样课堂才能提高效率,而学生也才更有兴趣。

3.放开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

放开学生的双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如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完全可以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是创新的时代,只有创造,才能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成为充满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辉的职业。

要想成为这样的创造者,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要想成为这样的创造者,教师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实践反思者;要想成为这样的创造者,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成为教育研究者。

通过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一个有为的人,一个自主的人,一个有强烈幸福感和内在尊严的人,一个真正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