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巴华芬

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310016

摘要:本论文利用活态传承的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探究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积累经验并完善课程与教学体系,为理想的传统文化教育铺设道路。通过研究总结美术教育中现有的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从静态传承和动态传承这两个视角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理论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随着近几年国家提出的工匠精神的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困局又一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拥有民族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的价值,是每一个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小学美术课堂尝试活态传承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加强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对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从这些文献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可以发现美术教师对于“非遗”进课堂持以下两种基本观点:第一,以继承“非遗”为目的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的案例。第二,具有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美术教学理念的案例。美术教师能够认识到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将“非遗”引入美术课堂。将创新传承的方法渗透到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美术教学中实践案例。美术教师通过找寻到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美术与现代文化的交织点,从本土文化中提取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动画相结合,开发出顺应时代发展、凸显创新理念的美术课程。

二、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学美术课程

1.明确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目标。

(1)铸造中国梦想,实现学科育人。小学是一个人心智、认知、情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引入到小学美术课堂,是连接学生与非遗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的有效方法;将非遗引入到美术课堂,是凝聚民族梦想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2)传承民族文化,开拓多元视野。从热爱本土文化的视角思考,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欣赏并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面对全球化的视角思考,学生作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沟通者。

(3)激发创新精神,培育社会人才。通过美术课堂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学生感知传统的魅力,进而继续体验创造表现的愉悦。

2.选择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内容。

(1)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美术课程内容方向。教师在选择经典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艺作为教学内容时,应该既注重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学习内容应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关注传统手工艺与自然的关联、与空间地域的联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美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欣赏传统之美的能力,拓展学生多元文化的视野,以及培养学生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美术作品的能力。

(2)精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方法。笔者认为,挑选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几点。首先,应选择典型的非遗内容,美术教师可以在调研本土非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资源。其次,要充分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太过复杂的传统手工艺由于难度大、步骤繁复、学习材料准备困难,不适合常态的美术课堂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学习内容时要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并具有一定难度,能够让学生体验付出努力后收获成功的愉悦感。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选择适合的“非遗”内容作为切入点,融合现代生活和学习手段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实施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的美术教学。如笔者设计了一个《我爱中国风——动态剪纸贺卡》教学案例。教师用剪纸的操作视频作为导入,学生亲手尝试剪出简单纹样,制成剪纸灯。教师通过展示古今、中外以及各地区的不同剪纸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剪纸的发展、内容和特征,通过“连连看”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了解本土剪纸背后的内涵和寓意。然后学生自主探究传统剪纸的各种纹样并绘制草图,围绕“我爱中国风”这个主题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剪纸图案。最后综合练习剪刻作品,制作动态剪纸。运用阳刻、阴刻的手法去完成剪纸作品;摆放好剪纸的运动轨迹,并用相机一张一张记录下来,最后导入电脑合成gif图片,并通过网络将作品分享给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

2.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跨学科美术教学。首先可以通过课堂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并用美术语言辅以其他学科的表现形式(如语文的诗歌)将所了解的端午文化表达出来,制作成端午节的文化手册。然后通过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等激发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进而自主尝试和探究。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端午节的理解,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思考,提取端午节中的传统元素,将其转变成一个视觉文化符号;制作端午节的香囊并将设计的传统纹样装饰在上面,感受端午节独特的文化魅力,并引导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丰富了视觉和审美经验,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获得了对“非遗”学习的持久兴趣并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拥有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联结的创意思维方式,并将用更开阔的视野和胸怀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