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

刘宁

刘宁(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陕西西安710100)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172-02

摘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课程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社会性研究方法对目前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讨论,了解当前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学校体育;大学生;研究现状

(本论文是陕西省教育厅2009~2010年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课题论文,课题批准号:09Jk088)

马克思把人定义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度的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基本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人的社会属性可以理解为人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整个社会集体中的一员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般特性。实践证明人的社会属性包括了社会性和反社会性两个方面。人的社会属性中有一部分是对人类整体发展有利的基本性质(社会性),也有一部分对社会不利的性质(反社会性)。人们通常把这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社会性,如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通常把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不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反社会性,如损人利己、损害公众、损害社会、残害其它生物、残害其他的人各种行为。

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类社会性最为有效的手段,从孩提时期直到大学毕业一直在接受各类发展社会性的教育。学校体育是实施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在培养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在众多社会性研究中关于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进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资料。

一、关于社会性的研究

《心理学大词典》对“社会性”的含义的解释是:“广义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同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就个人的社会性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称为后成社会性。”有的学者认为:“狭义的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性,它们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别人交往,接受别人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别人,在努力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1]这是我国学者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是众多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

国外关于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研究人社会性发展的专家,它的理论中关于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构成说和他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描述,是心理学史上最早对人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作出系统描述的学者。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此后的研究者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拓展,比如班杜拉开始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我国关于社会性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一般被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讨论。目前,关于社会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讨论上,至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大学生社会性的研究多是从学生的适应能力方面着手研究。

关于社会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的还是1934年莫雷诺曾使用社会测量法,主要的观测点是考察学生的人际关系;上世纪80年代后研究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变化,更注重被研究者的外部效度、强调社会性发展多方面因素的系统作用。

二、关于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

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问题方面的研究多是从心理学的层面进行考察和讨论,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学生心理问题,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效以及如何在体育教学或活动中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众多资料研究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咨询》(林金辉2001年)研究表明:1986-1996年的10年间,北京市16所高校中因心理疾病休学的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占因病退学人数的64.4%。《论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宣凤霞2004年)研究表明:在调查的285名大学生中,有2.21%的人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其中与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相关的占61.9%。

众多学者通过总结实践,认为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非常好的教育形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它学科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潘明,2006年)。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发展,但体育课程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季浏,2004年)。

通过系统的研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的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学校体育实践体系是体育课程改革最迫切的课题(吴键,2006年)。吴键还在2006年《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策略》一文中指出: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渗透、问题解决、主题建构等策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陈彪在2006年《论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下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社会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调试与行为调整能力不强、人际关系比较单一、价值观与道德观发生严重偏差等三方面;同时提出应该从体育课程框架设置、学习内容选择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三、结束语

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主要是由于体育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往往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的联系或交流下才能实现运动。而社会性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上,在体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的交流就成为了学生促进自身社会性发展良好的钥匙或催化剂。

虽然大量研究己表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有利于自身社会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实践中还缺乏参与不同项目对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实验方面的实证研究。在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背景下积极进行体育教学实验研究,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纲要》目标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65

[2]吴键.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J].体育教学,2006,1.

[3]吴键.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策略[J].体育教学,2006,2.

[4]陈彪.论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下学生的社会性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宣凤霞.论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技2004(6)

作者简介:刘宁,女,副教授,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