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时代之大德,树新时代之新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1

立新时代之大德,树新时代之新人

原田林

——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之立德树人的实践策略研究报告

原田林甘谷县第四中学741211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现行《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这对高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要肩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因而立时代之大德、树时代之新人将是语文教师的毕生追求。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立新时代之“大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新时代之“大德”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挺起精神的脊梁;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做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这些都是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树新时代之“新人”。树新时代之新人,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立足中国,胸怀天下,发扬强烈的民族自强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立德树人呢?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方面、家庭环境方面、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教育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少高中追求的是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多上名牌大学,一切为了多上重点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在高考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没有得到全面发展,重智轻德,导致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感恩、缺乏对父母的孝顺、缺乏对学习的敬业、缺乏对他人的诚信、缺乏对同学的友善,不少学生的“灵魂”落下了。李克强总理说:“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北大学生弑母、高中生下春药迷奸同学致死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灵魂落下的不幸写照,因此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的原则

一是紧密性原则;二是规范性原则;三是适宜性原则;四是适度性原则;五是适时性原则;六是联系生活的原则;七是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八是情感渗透的原则。

三、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德树人:

1.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中力求闪光点,陶冶思想感情。

2.在作者和背景介绍中熏陶渐染。

3.在作品解读中,通过诵读文本、把握文意、分析关键语句、总结主题等途径渗透德育,挖掘德之内涵。

4.在作文训练中通过欣赏高考美文和在写作评改中渗透德育。

5.在人物分析中创设情境,自然默化,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道德审美情趣。

6.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演讲、诵读经典、书法练习等挖掘语文的人文性,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渗透德育。

7.利用语文的文学性,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让学生体味语文的情感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活化德育空间。

8.现代化教育手段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树立大语文观,链接语文的新闻,指引人生方向。

9.利用导语渗透、标题解析、名言讲解、朗读背诵、品词评句等也不失为有效的德育实践策略。

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笔者体会到,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化中,使学生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让德育教育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