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环境改造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重症监护病房环境改造初探

于启明王莉

于启明1王莉2(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医院015000;2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01500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4-0112-02

【摘要】目的创造良好的监护环境,提高危重症监护水平。方法探讨监护环境中物理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操作环境中存在给患者康复带来负性影响的因素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降低了监护环境对患者的负性影响,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结论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创造良好的监护环境,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监护环境负性影响护理对策

近年来危重病医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我国一般地市级医院都设有ICU科室,每个专科科室也都设有危重患者监护病房。这些病房配备有较先进的监护和抢救设备,使各科室病区内病情危重,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患者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监测和及时的治疗与护理,最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疾病康复水平。但是,监护环境存在的一些负性影响因素,也会给患者的疾病康复和医护人员的治疗抢救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影响重症监护的最终效果。以下就监护环境中存在的负性影响因素及所应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护理人员共同提高对危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水平。

1监护室环境存在的负性影响因素

1.1物理环境的负性影响因素

1.1.1声音主要包括监护仪器的监护提示声,突发的或偶发的监护仪报警声,各种仪器的搬动安装声,工作人员的对话、操作、走动及开关门声,医生间隔查房询问病员声,病区中监护室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来源的声音等等。在监护病房内由于仪器提示音的加入,环境的噪声强度可达45~80dB,而超过60dB就会使患者感到烦躁不安,降低其对疼痛的耐受阈值,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休息及睡眠。

1.1.2光线白天监护室内较暗的光线,夜间监护室内较亮的光线;烤灯刺眼的光线;每日应用紫外线灯的消毒照射等光线的不良刺激,时间如果较长,会改变患者的睡眠形态,给患者造成不舒适感。

1.1.3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温度、湿度、清洁度的监测设备和记录的不完善;空调的功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监护室环境温度的调整;监护室空气的细菌含量检测不能及时准确;监护室内出入人员较混杂,不能够实施较好的清洁隔离措施;通风对流的环境设计和设备的配置缺陷,空气净化设备、设施的缺乏等不仅会造成监护室的温度、湿度、空气的清洁度的不适当而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还会增加患者呼吸道感染和有创伤口感染的危险性。

1.2心理环境的负性影响因素

1.2.1来自于工作人员的影响长期从事监护室工作的护士相对心理稳定性较低,敏感性及紧张性较高。个别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各种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和调整不熟练,对监护仪器显示的数据不能够正确分析,在抢救危重病员时表情紧张,脚步慌乱,问答不确定,惊呼随口而出,这些都会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不信任感、紧张感和不安全感。医护人员的注意力往往被监护仪所引导,关注的常常是患者的疾病和损伤,谈论的通常是病情,较少同患者沟通交流,会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更关心的是他们身旁的仪器而不是患者本身。

1.2.2来自于监护室环境的影响对监护室环境感到陌生,对搁置于监护室的各种监护仪器、抢救仪器感到陌生、紧张,对各种加之于身的监护仪器感到陌生,产生紧张和恐惧,对各种侵入性操作感到不安和恐惧。

1.2.3来自于其他危重病员的影响同病室的患者或相邻床位的患者病情的持续恶化时、病情突然出现变化进行抢救时、抢救无效或患者死亡时等都会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造成忧郁和悲观的负性心理影响。同病室患者存在的性别差异,在接受某些治疗或检查时,如果医护人员不能够充分重视和满足患者保护个人隐私的心理需求,人性化关怀意识不足等原因,都会引起患者内心的尴尬、窘迫和心理紧张。

1.2.4来自于患者家属的影响由于患者家属陪伴对探视陪护时间的安排不满和不理解,在疾病严重性和处理的迫切性问题上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在患者家属与患者交流后,引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满、误解,甚至产生疑问和不信任,导致患者的不安全感。

1.3监护室生理环境和治疗操作的负性影响因素

1.3.1侵入性操作带来的生理损伤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保留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导尿等有创操作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生理上的损伤和不适。侵入性护理操作是使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有潜在的并发症危险,如:动、静脉炎,动、静脉血栓,皮下出血,创口渗血等。

1.3.2血压持续监测袖带的压力刺激如果监测时间间隔太短、袖带包裹过紧等会给患者造成不适,有时还会导致袖带包裹部位出现皮下淤血点。进行血压监测的上肢静脉回流不良,如果还有静脉通道建立在该侧,则不仅会影响静脉输液的速度,同时,在血压监测时引起静脉血向输液管内的回流还会引起输液针头的堵塞等不良后果,以至于需要重行静脉穿刺操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护理对策

2.1保持监护室良好的物理环境

2.1.1保证监护环境的安静

首先,ICU病区应该选择设置成一个独立的病区,远离周围的嘈杂病区环境;病区内的危重症监护病房也应有较好的隔音措施;病室的门窗不仅要有良好的隔音效果还要有缓冲关闭碰撞时的隔垫。

其次,医护人员在监护室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查房时语言尽量简短,语调柔和亲切,声音的高低以患者可以清楚地听到为标准,不要过大,以免打扰其他患者;培养监护室护士良好的专业素质,遇到问题或紧急情况时要能保持沉着冷静,语调平静,表达清楚,切忌惊呼和大声慌张的问答。

第三,做好患者家属的探视宣教工作;在探视时间内嘱其不要大声喧哗,走路时脚步放轻稳;取放用物时尽量请工作人员帮助,以免打翻物品发出意外声响。

第四,监护仪声音的设置应视患者的病情需要而定;有些监护指标的上下限也要视个体实际需要设定,以免因上限指标过低或下限指标过高引起仪器经常地出现报警声。

2.1.2减少监护环境的视觉刺激

首先,监护室的自然采光要好,要有明亮的窗户和可以调节控制光线的窗帘;每张病床都有自己的床头灯和日光灯,床单位之间要有活动隔帘,在不需要光照或对光照的强弱有不同需求时,可以随时调节床单位的光线。

其次,在床单位之间设置活动隔帘,有助于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创造属于患者个人的治疗空间;在对病情危重的患者进行抢救时,隔帘还可以减少对其他患者的心理刺激。

2.1.3减少监护室环境的嗅觉刺激对有高热、大量盗汗、各种渗出较多、大小便不能控制等情况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及时更换床单被服,以免发出异味,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保证每天的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清新。

2.1.4监护室要配备基本有效并可调控的温度湿度调节设施或设备调节监护室的温度和湿度,在不同的时间、季节、气候等条件下都能让患者处于一个相对恒定温度的舒适的环境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进出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和拖鞋。

2.2建立监护室良好的心理环境

2.2.1患者的心理护理要有良好的沟通心理护理可以选择在做治疗或观察病情的时间进行,对患者的态度要做到一视同仁,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情况下,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素质,为患者提供可以信赖的护理治疗工作,得到患者的信任,以此作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可通过语言解释、安慰或行为上表达关心理解的适当方式来进行心理护理,引导患者的心理变化朝积极的正常化的方向发展。

2.2.2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患者家属对患者病情的关心和焦虑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的切入点应在于让患者家属相信医护人员同他们一样都在为患者的康复做最大的努力,并且应用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每一位患者服务。以期得到患者家属的信任、理解和合作,在需要共同合作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2.2.3护理人员的心理调节护士长应采取适当措施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爱护关心护士的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于工作出色的护士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保持护士良好的工作状态、稳定的情绪,才能提高监护室护理质量的绩效。

2.3减少治疗操作环境给患者带来的负性生理影响

2.3.1减少医源性感染机会病房环境的墙面、地面、空气、设备、用物、床单位等要定期进行消毒。医务人员的手的消毒处理是预防医院性感染的有效途径。监护室内设有洗手设施,医务人员在进行了诊断、治疗、操作、护理后,在接触其他患者前可以对手清洗,减少手部的带菌量,必要时可戴手套进行诊疗。

2.3.2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护理管理中要制定出相应的护士培训计划、目标及考核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定期考核,使护士对于各项工作制度和监护常规能够做到“人人掌握,规范落实”。护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的患者,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对需要血压监测的患者,时间间隔的设置要合理,血压监测最好不要在有静脉通道的肢体上测量;对安置的引流袋、引流瓶、吸引器等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进行更换时,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要求进行,以免引起感染或其他不良的并发症。有较多渗出的伤口敷料,要及时给予换药。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晨晚间护理和其他基础护理工作,指导或协助给予有效的功能锻炼和体位指导,保证患者对舒适、整洁和安全的需要。

2.3.3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尽量采用一次性治疗物品。保持静脉穿刺通道的通畅,减少穿刺次数,严格在无菌操作技术下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静脉穿刺造成的感染几率,减少带给患者的生理痛苦和感染机会。各种侵入性保留置管必须要有明确的时间标记,以便及时更换导管和穿刺部位。

2.4各种抢救物品的管理合理有序设专人负责管理,每日进行检查,班班交接,及时补充,随时处于备用状态。保证所配置备用物品的基数充足,功能完好。

3小结

危重症监护室的工作对护士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一般工作能力及专业核心能力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对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十分重要,树立院内感染监控意识,主动遵循感染控制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专科护士,提高监护室护士的专业素质,是提高监护室护理整体质量的前提要求。院内感染的预防重于治疗,全体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尽可能减少有创诊疗措施,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加强对长期住院患者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调控操作和使用注意事项以及病情变化的基本指标和临床症状,要善于发现监护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负性影响因素并及时运用相关知识给予合理有效的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水平,创造良好的监护环境,减少监护环境中存在的负性影响因素,为危重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敏,侯兰珍.监护设备对病人造成医源性损伤的预防.山西护理杂志,1996,13(3):113-114.

[2]谢莉,秦云,王西玲.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心理评估与调适.护理学杂志,2003,18(11):869-870.

[3]郭军.ICU紧张综合症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6,12(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