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学生分层与隔阂的应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大学校园学生分层与隔阂的应对研究

邓力铭

□邓力铭

摘要:伴随着大学扩招导致的生源总量增加和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学生自身学习与活动能力的差距扩大,加上高校后勤社会化反方向导致学生在消费行为上的选择差距和自我认同,加速了校园中学生的分化过程,并逐渐形成了有校园特色的分层群体,对当下大学的教学和管理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本文通过校园调查和数据分析并结合主流分层理论,重点研究了消费分层和权力分层现象的起因和影响,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校园分层良性发展,消除学生间隔阂的建议。

关键词:分化分层权力财富声誉

一、相关社会学分层理论

(一)消费认同理论

个人分层可以通过消费方式表现出来,消费方式是进行身份构建、维护和认同的重要手段。同时,身份对消费方式具有约束功能,个人总是选择与其身份相符合的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及其身份认同功能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消费方式的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两个互逆的过程:一是群体所属感。它是通过消费方式将个人融入某个阶级、阶层或群体来定位身份,强调群体间的差异。二是自我感。自我感的本质是一种群疏离感,通过消费方式强调自己不属于任何群体或阶层来定位身份,所表达的是个体间的差异。

具体到消费行为上,消费者首先要在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上,在社会关系网中确认自己的角色,然后根据自己的角色认同决定消费行为。这种角色认同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和阶层人都必须根据自己和他人对自己角色的认同进行表演,否则就会产生污名的危险。

(二)韦伯的分层理论

马克思?韦伯确定了决定社会分层的三个要素。我们通常称这些要素为“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誉”(社会地位)。财富是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它包括物品、土地、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性劳动服务。权力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不管别人是否愿意合作。声誉则是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声誉以多种形式出现,公众的接受与名誉、尊重与钦佩、荣誉与敬意等。而最重要的是这三者之间可以进行任意的转换,即拥有其中任何之一都能转换为相对应其他二者,而权力处于三位一体的结构的中心部分是最稀缺和最重要的要素。

我们将两种理论综合运用于东北财经大学校园,看看两种理论视角下导致不同分层现象。

二、由消费认同所导致的财富分层的研究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相同地域内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客观存在。大学扩招又使得生源的来源更加多样化,学生的家庭背景便成为了影响学生消费能力的最重要因素。直观的看,仅在学生开学之初,这一事实就已略见端倪。虽然路途有远近,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火车硬座票,部分学生选择乘坐飞机,更有学生是开车到校园里报到。当一些学生为宿舍条件不能与家里比而拒绝如住或到外租更好的房的同时,也有而另一些学生因为家里不能及时拿出全部学费而为办贫困生贷款忙碌。如果只从高考成绩衡量,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在聪明程度、努力程度、学习能力方面基本是平等的,但从踏入校园的第一步起,他们便暴露在了由消费和家庭财富所导致的这种明显的分层中,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根据消费能力、消费行为我们把学生分为“一般消费群体层”和“高消费群体层”,不同消费群体层之间产生了明显的隔阂,具体表现为衣着装扮不同、生活购物圈不同、甚至在彼此心理上也产生了态度的对立:高消费群体层不能理解对方为什么买没有品牌的衣服、化妆品,甚至认为那些人地位是卑贱的;一般消费群体层则认为自己是更踏实的消费,不必浪费资源,是对家庭经济负责任的表现。两者之间的冲突因此产生。不妨先来看一个案研究。

(一)个案采访

1、案主Q情况:个案采访对象东北财经大学学生Q是一名来自黑龙江的女生,父母都是农民。她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有很清醒的认识。

2、案主H情况:个案采访对象东北财经大学学生H家里条件较好,父亲在上海经营一家房屋中介公司,母亲是公务员。

3、对个案的总结

为了更好的说明校园消费分层的现状,我们还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

(二)问卷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东北财经大学在校学生

2、调查方式:此次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取得样本,为了争取最大程度上反映总体概况,样本主要集中选自之远楼与知书园两个地点,包括各个学院、层级的学生。

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大学生的经济、权力、学习等一些基本状况以及对待三者的态度。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基本了解校园分层的情形。为了更好地分析数据,本次问卷选取spss软件进行社会学分析。

4、调查结果:(1)您是否注重品牌

(3)家庭收入与是否注重品牌消费的关系。用家庭月平均收入推断是否注重品牌的eta相关系数是0.392,反过来用是否注重品牌推断家庭月平均收入的相关系数是0.404,可以说他们之间有关系。

(4)消费观念相类似的人容易形成认同:朋友的消费品牌观念通常与自己相类似。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朋友注重品牌的人群中,他们也更倾向于注重品牌。

(5)家庭收入与“花钱是否应该符合自己身份”问题的关系。本图说明,无论家庭月平均收入是高还是低,都倾向于认为花钱应与自己身份相符合。

通过对两个不同的个案和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认了消费分层现象的真实存在,同时简单证明了消费认同是消费分层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消费分层的原因

1、中国的国情而定的贫富差距现象

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从基尼系数来看,中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前为0.160,在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而现今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60以上,超出了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贫富差距程度;从五等分法来看,中国20%的最富有家庭占全部个人收入的50%以上,20%最贫穷家庭占5%以下。从恩格尔系数来看,而中国总体的恩格尔系数则在46%左右,说明中国的贫困阶层的比例较大。中国的总体社会分层结果呈现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这必然会体现在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上,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家庭,这使得大学生所能得到家庭方面的经济支持差距日益扩大,并直接导致了学生消费能力、行为上差异。

2、消费认同所导致的分层现象

大学生通过对消费现象的辨别,潜意识的对与自己消费行为相类似的同学形成认同,而具备某一群体的共同特征也是定位身份的重要方式,个人必须在社会化过程中适应群体特征,才能产生归属感。通常,消费层次差不多的同学,更容易成为好朋友,并自发的结成一个消费的小群体,有着共同的生活娱乐场所和消费行为。他们在群体之间互相影响,当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强化了他们所共有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态度,并对本群体之外的成员、观念持一种排斥态度。当这种分化与隔阂变成一种常态和固定的形式时,“一般消费群体层”和“高消费群体层”便自然的产生了。

三、由参加校学生会与否而导致的权力与声誉分层

就校学生会这个组织而言,作为高校中最大的学生组织,几乎每一个新生都对校学生会有所憧憬,无数同学之间的竞争才能换来一个基层干事的职位。现在学生很少有人愿意在班委和院系学生会担任职位了,人少,空间小,经常出力没回报。在校学生会做事,对评奖学金、评优、入党和工作推荐都有直接的好处,锻炼机会也多一些,还能跟老师领导熟悉起来,办事方便。拥有校学生会干部的身份,本身也是学生拥有的一项重要的声誉。由此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中有了“普通学生群体层”和“精英学生群体层”的分化。参加校学生会有优势与否?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查。

(一)调查数据

图中显示,无论是否注重品牌的人都更倾向于认为参加学生会有优势,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在大学校园中,是否为校学生干部对大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二)运用韦伯分层理论探索分层的原因

1、校学生会被看作大学校园中的权力代表,因为学生会是大学校园内部学生最有自主权的组织。进入校学生会的干部,除了一定直接管理组织学生的权力,一般还会有关于录用新一批干事决策方面的权力。据了解,在学生干部的选举中,除了必要的条件,同院系师兄师姐或者同乡等“亲缘”关系成为了“提携”的参考条件。另外,校学生会的一些岗位真正的掌握着所谓“实权”。勤工助学岗位部部长手中正掌握着学生部分“勤工俭学”工作的推荐权。相对轻松的勤工俭学工作或者报酬较高的工作就可能会被分到与部长关系较好、有亲缘关系的人手中。部分持有爱心卡的贫困生就面临着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分配不到较好工作的窘境,并进一步被边缘化。

2、权力与声誉之间的转换。在眼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由于校学生干部比一般同学有组织经验和领导能力,很多用人单位在接受大学生时,已经将此列为优先录取的标准之一,甚至有在待遇和薪筹方面的直接差别。这一就业市场行情的改变,使以往吃苦受累没人愿意当的学生干部成为了就业的一张王牌,根据不完全统计东北财经大学已经毕业的学生会主席中,除了保研的,其他人都进了待遇较好的政府部分、外企和大型国企。

3、权力与财富的转换。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大学生经营意识的提高,高校学生自己组织活动都或多或少的有公司的赞助或参与。而作为组织者的校学生干部,运用职权获得一定经济上的报酬也成为了一条规则。尽管校学生会在财务管理上制订了林林总总的条例,但这看似表面“波澜不惊”的账目,私底下却是“波涛汹涌”。很多企业赞助费和学校给发的活动费有很大一部分都落入了干部的个人腰包。比如与赞助商商定的活动赞助金额是固定的,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一些如场地费之类的费用被学校批准予以减免,那么赞助金额中的部分差额就有可能进入个人的手里支配。同样,校学生会每个部门的资金都要以发票或收据为凭证,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文具店、打印店老板会应学生干部要求帮忙开些“印刷费200元”、“制作宣传条幅500元”这类子虚乌有的“收据”,这样的差额也便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学生会成员的“活动”经费来源。

正是由于校学生会干部拥有一定的权力并有相应的转换为声誉和财富的渠道,使得是否具有校学生会干部的身份成为了一个分层的重要依据。由于校学生会干部职位本身的稀缺性,从而使得我们很容易的把他们称为学校里的“精英阶层”而与“普通学生群体层”产生了明显的差别,并可能导致一些两个层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四、促进校园分层良性发展,消除学生隔阂

大学校园中的分层是必然存在的,也并不可怕的,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分层的凝固化和其带来的隔阂与负面影响。研究分层的目的不仅是反应大学生生活的现状,更主要的是分析分层的原因,促进大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分层中有条件的流动,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的校园流动不仅会使校园各种分层体系相对开放,为学生争取自身的权益,改变自身的分层地位,消除学生之间的不平等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而且对拓展不同学生分层之间的接触面,加强人际沟通与理解,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开拓进取精神都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下面是本文对校园分层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消费观念培养,有针对性地开设消费心理和指导课程。抑制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过度消费和以消费论成败的不健康心理,树立一般和低消费水平同学的信心和消除自卑感。具体还可在校园环境建设和设计中溶入一些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语言标示牌等,用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二)应取消校内高消费场所,合理布局必要的校园内商业网点,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优美的育人学习环境。高校还应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对校园周边环境作必要的治理,取缔违法商贩、黑网吧、游戏室等等。

(三)对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改变资助方式。学校除了对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外,还应改变资助方式。可以取消或保留一小部分贫困补贴,把更多的资金用以发放校内的勤工助学工资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待遇,让更多的贫困生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解决生活问题,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四)坚持民主公正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校学生干部选拔和运作章程。在章程中,应对学生团体成立的宗旨意义、干部的产生、经费的筹措、工作计划和活动总结等做出明确规定,避免出现因内部制度不严密而导致机构涣散、无活力的现象,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建立健全完备的学生会监督机制。由于学生会工作中涉及到钱款、人事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关系到普通学生、学生会成员的切实利益,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学生会的资金建立明细账本,且公示便于查阅,可利用学生会自己的网站定期公示;对于人事方面的决定应及时公开,并为当事人以及利害相关人提供充足的复查手段,并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加强对学生会成员的管理,对徇私舞弊者严肃处理。至于监督主体,校团委及相关部门应定期抽查;普通同学则可以随时向学校反映情况。

参考文献:

[1](法)尼古拉?埃尔潘著、孙沛东译,《消费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姚建平著,《消费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8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