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写文章的结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巧写文章的结尾

方锦娣

关键词:文章结尾;必要性;标准;方法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也是这样,结尾是文章这台大戏的压轴部分,必须唱得精彩;结尾如“撞钟”必须大音余响、荡气回肠、韵味十足。结尾的好坏,往往决定全篇的成败。

一、写好文章结尾的必要性

有的同学写作文常常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毛病,就是开头精雕细琢,常有惊人之笔,中间费尽心力,初显疲态,结尾却轻描淡写,或大而化之。结果总落下个虎头蛇尾或有始无终的毛病。这种毛病的产生,一方面,与有些同学对写好文章结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用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要写好文章结尾,客观上对同学们在立章、谋篇及表达等方面的写作有较高要求。

像写好文章的开头一样,要写好文章的结尾,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很不容易。应该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未必可以“一荣俱荣”,但一定具有“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一篇文章不管开头多漂亮,没有好的结尾,可能就前功尽弃。所以,对待文章的结尾万不可掉以轻心。“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文章写到结尾处,其实正是进入关键时,特别是最后几笔,往往能显出作者是否具有统揽全篇的大局观。读好的结尾,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二、怎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呢?

怎样的结尾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当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评判的标准大致还是有的。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文章结尾,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判:

首先,要能符合文体的一般特点和要求。比如,记叙性文章的结尾常以自然真切的情感抒发见长,说明性文章的结尾常以简洁平实的中心揭示见长,议论性文章的结尾则常以准确鲜明的观点呈现见长。

其次,要能服从文章的立意与选材的客观需要。有的重在深化思想感情,有的重在点明中心,有的重在引人深思等,主要能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再次,要能体现文章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整体要求。一般要求结尾能与开头形成巧妙呼应,产生开阖自如、水到渠成的整体效果。

最后,还要能显示出语言表达上的个性特色。比如为了追求或自然朴实、或简洁生动、或鲜明有力、或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用心的作者总要在结尾处细加思考,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至。

总之,要写好文章的结尾,一要看文体,二要看内容,三要看结构,四要看语言,力求言简意赅,自然得体,耐人寻味;力避拖泥带水,节外生枝,生硬乏味。好的结尾当能紧扣文题,紧扣中心,或画龙点睛,或点铁成金,或釜底抽薪,或推波助澜,或锦上添花,或余音绕梁。不好的结尾则常脱离文题,游离中心,或节外生枝,或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或自相矛盾,或大而无当,或空泛乏味。

三、如何写好文章的结尾?

要写好文章的结尾,固然要依靠反复的作文训练来实现,但是适当借鉴一些有经验的作家或作者已经为我们总结出的具体方法,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通常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供我们平时参考:

1.水到渠成,归结全文。如杨绛的《老王》在叙述了“我”与老王的交往始末之后,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结束全文,“我”对老王的深挚感情尽在其中矣!再如梁衡的《壶口瀑布》在描写了雨水季节和枯水季节瀑布的特点后,结尾处“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而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收束全文,由物及人,直抒胸臆,歌颂黄河的精神,人的精神。

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写“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衫,带上门出去。”结尾处写道,“——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很久了。”不仅完整地交代了夜游荷塘的行踪,也暗示出走出荷塘月色,再次融入现实人生的无奈。

3.自然点题,揭示主旨。如老舍《想北平》的结尾:“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情真意切地点明题旨。再如东山魁夷的《听泉》的结尾:“心灵的清泉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既巧妙地点出了“听泉”题意,又揭示出全文的主旨。

4.抒发情感,深化主题。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结尾深情地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信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把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推向高潮。再如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文,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后,自然而然地展开了有关故乡的话题,写作者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结尾处这样写道:“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作者对故乡进行了这样新的诠释,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5.直陈己见,点明中心。如夏衍的《包身工》在叙述了包身工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遭遇后,在结尾说道:“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一连串的“没有”,力透纸背,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与罪恶。再如詹克明的《世上本无害虫》一文在结尾处这样评价道:“人类把许多昆虫称之为害虫,倘由所有动物‘全民公决’,也许它们会一致地认定,地球现阶段的‘害虫’就是人类自己。”直接反批评的矛头对准我们人类自己。

6.倡导呼告,激励人心。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在层层深入地陈述了我很重要的种种理由之后,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它增强了全文的感召力。再加夏衍的《包身工》以“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以这样的警告语结束全文,具有振聋发聩的激励作用。

7.提出疑问,引人深思。如曹文轩的《前方》的结尾这样写道:“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这既呼应开头,又在引导读者进一步思索。再如李国文的《淡之美》一文最后写道:“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一句反问,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提升。

8.联想暗示,耐人寻味。如史铁生的《合欢树》在描绘了他生命中一棵用母爱浇灌的合欢树后,在文章最后深情地写道:“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再如葛剑雄的《邂逅霍金》一文叙述了在剑桥邂逅霍金的经过以及引发出对霍金的幸与不幸的思考,作者最后写道:“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不平凡的一生,更愿意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9.戛然而止,余味无穷。如奥来尔的微型小说《在柏林》在写完一位行将奔赴战场的老兵对列车上两个无知小姑娘所说的一番话后,仅用“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一句结束全文。巧妙的中断,将这一特定的场景定格在典型的战时背景下,令人深思。再如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以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十年艰辛的劳作形成鲜明对照,巧妙的留白,自然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

以上主要是从内容上来说的,好的文章结尾也要在行文表达上力求简洁而优美、警策而深刻、新鲜而独到、机趣而有味等效果。因此还要有意在遣词造句、修辞运用等方面多下功夫。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实验职业技术学校

邮政编码: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