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农村师资短板力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3

补齐农村师资短板力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冉晓艳朱松华

冉晓艳朱松华

摘要:成都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载努力下城乡教育差别依然明显。教育核心是教师,系统思考,补齐农村“师资短板”方是解决城乡教育的正解。

关键词:城乡教育均衡师资短板

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都市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教育提出“努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教育公平”目标。四年过去,情况如何呢?

2011年8月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都江堰国际论坛”上,发布的《成都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报告(2011年)》显示:成都农村初中几乎在所有指标上都明显弱于城市初中,尤其是教育质量和师资配置。农村初中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2011年9月22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学生学业专项测评报告》。报告以详实的数据表明:城乡学生学业成绩有明显的差别,农村教育依旧薄弱,教师素质偏低。城市教育违规现象较为突出,城市学生学业负担偏重,已经对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动力造成威胁和不良影响。

教育失衡带来不公平,如何有效改变城乡教育不均衡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复兴在于教师,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也在教师。系统思考下,我们认为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关键在于补齐农村“师资短板”!

一、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状况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农村学校普遍缺编,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村学校中柏合学校学生2300多人,学校编制是180人,但在编教师只有147人,缺编23人;西河初级中学校,学生1276人,编制95人,在编教师76人,缺编19人。与此相反的是,一所普通城市学校学生3200人,在编教师280人。

2、专业教师配置不齐

对口专业教师不配套、教师梯队不配套是农村教师普遍而严峻的问题。每到开学,学校最愁的是“把课安排下去”,多门学科没专业教师,不得不“拉郎配”,让许多教师改行兼课。

3、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缺乏名优骨干

1)以成都市2008年数据为例,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市优青、市学科带头人,在成都市(6个)中心城区和(13个)郊区县中分别为70/30、8/6、310/412、114/102人;中心城区教师本科率达到81.4%,比郊区县中学高出35.8%;城区中学高级教师比例达到21.6%,比郊区县中学高出10.6%;

2)成都市龙泉驿区现有特级教师28人,全部在城市学校或教研室(其中只有2位是本土培养,其余都是靠每月2800元津贴的优厚待遇从更偏远农村地区“挖来的”)。

3)成都市新津县,城区五津中学139名在编教师中,90%都是本科学历。其中,中级及以上教师共115人,包括高级教师17人。中学一级教师98人,占到了83%。市级及县级骨干教师有30人,占20%。从年龄结构来看,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占了一半,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虽然这个师资队伍相比新津县其它城市学校弱很多,但这个阵容在新津其他乡镇初中看来已经是相当“豪华”了。如普兴镇初中有教师44人,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共31人,占70%,优秀骨干教师很少,目前仅有县级青年优秀教师1人。花源镇45名教师,仅有3位县级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4、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间不多,两头多。

5、部分教师属于“民转公”,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学历低,年龄大;

6、教师状态不佳。教师成就动机偏低,教学粗放随意,校本研修松散、教育科研少于开展,难以达成远大的共同愿景。

7、后勤保障不足。如实验室人员,只能勉强充当保管员角色。

二、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直接影响

1、优秀教师不断流失,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的美誉度,使学校口碑下降,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不足。

2、农村学校生源成问题,优质生源流失,学生择校意愿上升,农村学校生源成问题,招收学生数量减少,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困难学生、问题学生比例增加。交通越方便,离城市越近的农村地区,学生流失得越严重。

3、优秀管理者特别是优秀校长不易在农村学校呆住,条件一旦成熟,多调动到城市去了。

4、学校管理难上台阶。管理是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平衡,农村学校的管理总体上就落后于城市学校。

5、教育教学质量大受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矮城市一大截。

以上各因素相互关联,稍不留意就形成恶性循环,与城市学校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三、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主要原因

1、农村学校是教师不容易来。

1)上班成本太大。农村教师普遍是住在城区,工作在农村,在现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班车较少,还经常不准时甚至脱班,老师每天上下班比在城区的多花1小时以上,还担心上班迟到或会不到家而精神紧张,照顾家人也更有压力。所以,待遇稍微改善后,教师纷纷买车,却又让农村教师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

2)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差异明显。实行绩效工资前,城区中学教师工资待遇是郊区县中学教师的1.78倍;实行绩效后,差异不降反增,中心城区的最高绩效工资是三圈层的4倍多;

3)郊区县教师的工作量高于城区中学教师,农村学校教师工作量高于城区学校教师。

2、农村教师培训不足,是教师来了不容易成长

1)农村学校相对闭塞,信息意识淡薄,教师培训机会偏少且重视不够。据成都市教育局统计,城区中学教师在国家、省、市、县级培训人数是郊区县中学的1.96、6.9、1.71、1.72倍。校均培训次数城区中学24次,郊区县中学为3.2次。

2)高端培训不易轮上农村学校教师,如2010年11月参加成都市小学市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100名教师中,城市教师占到95人,农村教师只有5人。

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失严重,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也大。

4、支教等扶助手段作用发挥有限

特岗教师不稳定流动性太大;支教教师一年时间不扎根,难以融入农村学校,有的纯粹是为了评职称要有农村工作经历来“镀金”,有的甚至是城区学校派出的富余人员;集团办学还停留于表面文章,教师依然不能按需流动。对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结构没有实质性影响。

农村学校人员缺少,将才缺乏,成为农村教育的短板。

四、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解决之道

教育均衡工作的关键点就是“教师”,解决农村“师资短板”是正解,笔者建议:

1、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地位,建立向农村教师倾斜有效机制

1)提高农村教师饱有度,解决农村教师数量问题

(1)按现有政策,农村学校的生师比城市的高,即便这样教师还是普遍缺编或严重缺编,加上农村学校规模普遍较小、班额偏小,客观上造成教师资源利用率偏低,所以农村教师教学任务比城市的重许多。例如在2009——2010年度,位于中心城区的青羊联合实验中学生师比为13.3:1,位于近郊区龙泉驿区偏远农村的洪安中学生师比为18.8:1。由于农村教师配置比例低,成都市郊区(市)县中学教师人均周课时达到15.4节,高于中心城区13节的人均周课时。所以,应降低农村学校的生师比,并让其满编。

(2)区域统筹,集团调配,使农村学校学科对口配套;

无容置疑,由于城市化人口迁移、校点布局改变等原因,农村一些学校的学生急剧萎缩,但教师却因流动不畅而富余。例如上面提到的龙泉驿区洪安中学在一两年时间学生数减至400人,教师数为43人,生师比降为9.3:1;龙泉驿区双溪小学,学生220人,教师38人,生师比5.8:1,由原来教师严重缺编转为严重超编。加上城市学校普遍处于超编状态,所以需要在区域上师资进行统筹,在教育集团内进行调配,加强师资的流动性,使现有师资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

(3)补充功能室人员,确保专业性保障,对实在不适合的人员实行社会转岗;

2)提高农村教师发展空间,解决农村骨干教师生成问题

(1)现在成都市规定农村学校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比城市学校低5个百分点,应提高农村教师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不低于城市;

(2)给农村教师更多的和更高级别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给农村教师更高级别的荣誉,给足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通道和空间,促使农村名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3)改善现有城市教师支教制度,防止不称职教师、减少一般教师、鼓励名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而且在时间、效果上作明确要求,让他们能真正发挥作用。

3)下决心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留住农村教师,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

(1)目前,绩效工资完全以学校教师人头数拨发。因城市教师超编,工作任务轻,绩效工资反而高,农村学校缺编教师任务重,绩效工资反而低,造成鼓励教师向城市流动的后果。所以,对农村缺编学校应超额投放,对城市超编学校应减额投放;

(2)按照龙泉驿区现有标准,山区、平坝农村地区教师绩效工资每月分别高于城市400元、200元,补偿偏低。所以应给农村教师上下班提供交通便利或足够补贴,减少他们的额外付出并给予足够的补偿。

(3)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绩效工资水平。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和一圈层教师的绩效工资最高的近七万元,平均在5万元左右,二圈层区县一般在2万至3万元,三圈层区县只有1.5万元。仅此一项,造成区域性农村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所以特别应该统筹解决好。

4)选派优秀城市校长和干部到农村,发挥城市学校管理理念新、管理细致等优势,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

实行这些措施,有利于让农村学校留得住教师,特别是留得住骨干优秀教师,并吸引城市教师正向流动到农村,最终让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实质提升,让农村教育获得超越发展的可能,减小直至消除城乡教育差别。

2、办学经费切实向农村学校倾斜,提升农村办学条件

目前,成都市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是中心城区高于近郊区,远高于远郊区,城市数倍于农村。同时,城市学校往往还能通过“捐资助学”获得丰裕的计划外办学经费,使得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远不如城市学校。所以应该对“捐资助学”与就学挂钩,谁收谁得(或多得)的行为进行纠正,或者干脆废止早变了味的“捐资助学”政策。

3、规范城市学校办学和教师从教行为,压制城市教育的趋利本能

以牺牲学生素质发展、加重课业负担赢得学生更好学业成绩的不良现象,集中在城市学校发生,使得教育失衡更见突出,老百姓感受更强烈,反过来又助长应试教育和择校现象,城乡教育间凸显“马太效应”。所以应予以纠正和压制。

1)要认真检查落实城市学校的课程实施,避免“阴阳课表”违法现象,重点检测城市学校学生课业负担,避免补课现象发生。从体育课明显比音美课的开设状况好这一点来说,那是因为政府将“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检查落了实的,就充分说明只要管理逗硬,就可有立竿见影之效;

2)公示和运用体质监测,特别是学生视力数据,约束和警示城市学校;

3)对社会民办学校、辅导机构加强管理,约束其不得聘请公职教师,对教师违规补课,对从事违法家教的予以严惩,依法压缩城市教师灰色收入空间。

4)规范城市学校招生行为,落实“就近入学”,不得以不以分数选招学生,减少择校行为,使生源分布尽量趋于均衡。

解决了农村师资短板问题,农村教育上去了,不但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还会减少因追求城市优质教育的“择校现象”,减少因寄宿学校带来的教育成本增加和离开父母对学生身心的不利影响,减缓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学校容纳压力和大班额问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学生学业检测报告(2011年)》

[2]成都市教育科学院,《成都市教育年度报告(2008年)》

[3]2011年成都市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发布,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c.gov.cn/

[4]刘磊,农村初中成县域均衡瓶颈——来自成都市新津县的调查,中国教育报2011-09-07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