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任务驱动法”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温华翠

山东省招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65408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性的应用型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信息技术课怎么学?怎么做?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已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好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老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从教学方法上来看,老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老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三、具体教学实施

进行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设置了合适的任务之后,接着要考虑如何使任务有效地“驱动”学生的学习。因此,转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老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2.根据提出的任务,及时讲解新知识。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每次授课时间不要太长,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任务做完后,进行下一部分的授课。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要做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老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