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敢问“路”在何方

董德金

——中学生创新写作教学指导案例

董德金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崔家集中学266727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世人皆会,童叟皆知的《西游记》主题歌,情不自禁地激起我对少年生活的回忆……

那是在十多年前的一堂写作课上,我的语文老师——王炳文看着我们一张张童稚的渴盼的笑脸,神情和蔼地说道:“作文、作文,憋死小人。”听了以后,我们禁不住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这笑声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至今不懂。

学生为什么怕作文课?学生写出的作文为什么总是“千篇一调”、“干瘪无味?”简单地归因于一个“不会写”吗?显然不可。很多时候,是他们感到单调的生活里无事可写,平静的思绪中无话要说——缺少体验,没有激情,没有投入,这样怎能写出好文章。怎么办?我由此深思:

1.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引发兴趣,激发思维。

2.作文指导不能只提空洞的要求,进行空泛的指导,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进行具体的引导,并帮助他们在思考中积累作文材料,让他们感到有话要说,有东西可写。

3.作文训练要放开手脚,少点限制(体裁、题材等),要敢于让学生在兴趣中思考,在“出格”中见新。

十多年后的今天,早已为人师的我面对自己的学生,仍旧重复着先师的话语:“作文、作文,憋死小人。”但是,我的学生们听后不再是报之满堂的欢笑,而是付之沉思无限。因为我没有蹈之先师的覆辙,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束缚,让学生死板教条地多写写多练练,而是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公式:W=X+Y+Z。师:这是一个公式,这个公式并不是一个新的自然科学的定理,而是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简洁明了地表述他对人生问题的看法。这是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的一个著名公式。“W”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方法”,“Z”表示“不浪费时间和少说废话”。一个简单的公式也能表达深刻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哲理。下面我们还可以用这类公式进行演化:(板书)1=1+1。从数学上讲它是不能成立的公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解释得通,并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它表示什么?这时一向最有见解的张平同学说:“这是我对欢乐和痛苦的深切感受:一份快乐两人分享,就成了两份快乐,一分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一向最爱打抱不平的李颖同学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就等于拥有我们整个班集体的力量。”师:对。如果大家转换思维方式,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定能将一个简单的公式赋予许多丰富而又深刻有趣的社会含义;反过来,也可由人生的经验、体悟和哲理中归纳出一个简明公式符号。

交流发言后,我进行总结与布置新任务:刚才我们进行分解公式,列算式的尝试,通过发散联想和思考归纳,本来枯燥无味的简单公式被赋予了丰富、深刻、充满哲理引人深思的社会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今天的内容,结合我们学习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再进行发散性深思,请以“桥”为话题写出一篇作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本节课为契机,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联想,本着“求真、创新、实效”的原则,用自己的妙笔走出一片属于个人的自由创新写作的天空。下节课完成。

第二节课时,我发现了惊人的成功:不少的同学写道:桥不但是交通道路,也是审美的音符,无论是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的感伤,还是张继夜泊枫桥的婉叹,桥被历代文人墨客咏叹不绝。桥是故土情怀的凝结,多少游子在梦中摇啊摇,摇倒外婆桥;桥是水乡的灵魂,构建了绍兴与周庄的性灵;桥是因缘的缔结,人们把媒婆的工作叫做“牵线搭桥”,把牛郎和织女安排在鹊桥相会;桥是连通与开放的象征,大员讲话形容两地友谊,必提起“要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桥是爱情的意会,情人喜在桥头柳下幽会。有的同学说:“美丽的桥梁有时亦要承受民族的苦难,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境内美丽的莱茵河大桥时,成千上万的南斯拉夫人民站在桥上誓与大桥共存亡,有着史诗般的悲壮。在伊拉克的很多河流岸边,一座座的战士雕塑愤怒地注视着被炸毁的断桥,让所有观赡者的思绪洞穿仇恨的黑洞。然而更为可恨可怕的是几年前被腐败弄塌的重庆彩虹桥,夺去了四十余条无辜的生命,过桥遇桥塌被砸死,这也许是世界上概率最低、最离奇冤枉的死法,造桥铺路本是千秋功德,然而却成为贪官敛财的工具,而且偏偏还把这条豆腐渣桥命名为美丽浪漫的“彩虹桥”。还有同学更为精彩的说道:“小学时念过一篇叫《人桥》的课文,描写解放军战士冒死跳人冰冷的河中搭成人桥过河,体现着信仰的伟大与团结的力量,而在九八年长江水难中,有无数条人桥在转移群众,更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等等。“千篇一调”没有了,“干瘪无味”消失了,“假情假意”也不见了,一个个鲜活的思路,一道道有趣的话题,一篇篇真情实感的流露让我强烈地感到学生“变”了,“灵活”了,同时也可爱了……

师小结:以上同学们以“桥”为话题的富有创新姓的见地和言论都非常好。令老师兴奋不已,记得曾有一篇《什么是桥》的说明文对桥的概念作出种种定义,而我认为世上之桥无需定义,任何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都可以是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的身边,遍布着人际的鸿沟,难道我们不能作为桥的责任去连接、沟通与信任吗?

同学听后都激动的齐声嚷道:“能!”

此时此刻,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一改过去“老师,再见!”的老腔调,而代之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铿锵有力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