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方法及施行意义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方法及施行意义探究

马寿飞

永平县中医医院云南大理6726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方法及其施行意义。方法: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整顿,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实施了用药干预,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中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未实施抗菌药物用药干预的患者共1000例作为参照对象,将其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均更低(P<0.05)。结论: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实施用药干预,可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有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用药干预;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是一类具有杀菌作用或抑菌作用的临床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存在滥用情况,导致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1],因此,临床上有必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用药干预方法及其施行意义,选取了未实施抗菌药物用药干预的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1000例患者和实施抗菌药物用药干预的2012年1月~2015年12月共1000例患者进行比较,对其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进行比较。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整顿,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实施了用药干预,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中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未实施抗菌药物用药干预的患者共1000例作为参照对象,将其设置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此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符合伦理学要求。对照组:男527例,女473例,年龄最小为21岁,年龄最大为69岁,年龄均值为(45.17±15.62)岁;观察组:男529例,女471例,年龄最小为20岁,年龄最大为70岁,年龄均值为(45.29±15.86)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均衡性保持良好,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整顿,在抗菌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实施用药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严格落实管理制度,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当前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处方开具、药剂调配、发放药物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定期组织药房工作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培训,使其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各类抗菌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并在实际给药的过程中,督促其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②源头控制:加强抗菌药物采购管理,严格按照《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的相关规定遴选了本院的抗菌药物目录,并按照要求采购,抗菌药物的贮藏应严格按照药品贮藏规范,保持适宜的贮藏环境,避免高温、光照、受潮以及氧化;处方审核时应严格审查,加强临床医师、药房工作人员以及患者之间的沟通,临床医师与药房工作人员共同合作,在对患者发放药品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和说明。③严格把握用药禁忌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为患者选择适合的药物,对药物用法和用量进行规范,处方开具前,应对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等进行了解,注意区分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药物的用药时机、用药量、用药途径进行明确标注,药物联合应用时需谨慎选择,严格把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将需要进行重点监护的抗菌药物单独列出,对其用药情况进行重点监测。④注射剂的使用:注射剂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注明的浓度进行注射液的制配,合理选用溶媒,严格把控药品质量,查看药效期,注意鉴别相似药物,保证药物剂量准确,还应对药液是否混浊变色、是否存在漏气等情况进行观察;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注意药物配制时剂量叠加时的反应。⑤处方点评:遵照《处方管理方法》《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每月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对不合格处方的原因进行分析、反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其中,用药频度(DDDs)=该药年使用总量/药物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越高,则说明药物使用更广泛[2];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频度/实际用药天数,药物利用指数≤1,表示该药物使用合理,如>1,表示该药物可能出现滥用[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表示为[n(%)],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表示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均更低(P<0.05)。见表1:

3讨论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药物,多被用于防治病原菌引起的炎症感染,但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存在滥用情况,导致患者机体内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菌株,药效减弱[4]。随着新型或升级的抗菌药物的出现,抗菌药物的药效显著,然而,在新型抗菌药物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菌株的速度越来越快,加上部分抗菌药物的应用不够合理,导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受到影响[5-6]。因此,临床上应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积极展开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故临床上在抗菌药物的用药过程中需采取合理的用药干预措施。本次研究中的抗菌药物用药干预措施主要从制度、人员素质、源头、处方点评等多方面进行干预,严格落实中药管理制度有利于保证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据可依,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利于提升其用药专业性,减少用药错误,源头控制主要是指针对药材采购、调配、开具处方、发放以及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可最大限度的规避相关风险因素,控制抗菌药物的质量,保证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药房工作人员通常是指接受过高等药学专业教育的专业药学人员,主要负责对药物进行调配、发放,我院在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整顿时,将药房工作人员纳入其中,通过对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其专业素养进行加强培训,可使药房工作人员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用药专业性,使其参与到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过程中,利用自身专业的药学知识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指导,与临床医师共同合作,这也是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关键[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未实施用药干预的对照组相比,实施用药干预后的观察组患者其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均更低(P<0.05),充分说明了实施用药干预对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减少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情况。

综上所述,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实施用药干预,可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有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雪艳,王爱华,冯欣等.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10):956-958.

[2]范秀英,刘洪峰.药学干预对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3):270-273.

[3]崔静静.药学干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6,14(7):37-37,38.

[4]王惠霞,滕月鹏.临床药师参与临床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2):1139-1142.

[5]曾絮絮.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方式及意义研究[J].北方药学,2016,13(6):142-142,143.

[6]于丽,李晋宝,孟延红等.药学干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合理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5):478-480.

[7]罗小勇,陈雪梅.药学干预前后我院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调查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6):184-184,185.

[8]周侠,徐欣昌,陈永霞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药学干预方法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0):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