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块的CT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颈部肿块的CT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分析

王金龙

王金龙(三河市医院CT室河北三河065200)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肿块采取CT和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特点,经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提高对颈部肿块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的30例颈部肿块患者CT与MRI资料,对患者临床病理进行对比分析。在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仅行CT检察,有6例患者仅行MRI检查,3例患者行MRI和CT检查,所有CT检查采取多平面重组。结果:30例颈部肿块患者,恶性蝾螈瘤2例,Castleman病1例,鼻咽癌并颏下淋巴结转移1例,甲状旁腺腺瘤出血坏死2例,淋巴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4例,囊性淋巴管瘤患者6例。经MRI和CT检查表现为囊实性与实性、囊性肿块主要分布于颈部间隙内。结论:在颈部肿块CT和MRI检查中表现易混淆,需要对影响资料做全面分析,并与临床病例结合,才能作准确判断。

【关键词】颈部肿块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074-01

作颈部肿块病症诊断时,临床上都会采取MRI和CT等影像技术进行检测,采取MRI和CT影响技术检测,其表现基本一致[1],在临床上,为医生的病情诊断增高难度,但是因MRI和CT影像出现类似,也易对医生进行病情诊断构成误导,因此,对MRI和CT影像技术在颈部肿块中的问题做深入分析,是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并深入了解颈部肿块疾病的关键,减少误诊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的30例颈部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5.3±6.5)岁。临床表现为吞咽梗阻感、咽部异物感,偶然发现颈部有质软、质硬的肿块,且部分肿块呈压痛表现,有6例患者伴有轻微发热,肾结石、镜下反复出血患者各2例。

1.2方法

在行CT检查患者中,有16例患者作增强扫描,使用螺旋CT机,其扫描范围为蝶鞍附近到颅低和胸廓入口处,常规扫描增厚为6mm,增强扫描时,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250mgI/ml,其流率为2.5ml/s。以CT值,将其强化程度分为CT值增加60HU以上呈明显强化,呈30HU以上则为中等强化,30HU以下则为轻度强化。所有病例于AW4.0工作站作MPR。使用FSE序列作矢状面、横断面、冠状面,其脂肪抑制序列行STIR序列,层厚6mm,矩阵320×224。

2.结果

在30例病例中,恶性蝾螈瘤2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患者1例,鼻咽癌并颏下淋巴结转移1例,甲状旁腺腺瘤出血坏死2例,淋巴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4例,囊性淋巴管瘤患者6例。其中,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患者1例,在术中瘤灶呈光滑表面,且有完整包膜,且周围有肿瘤滋养血管怒张。病例为淋巴结生发中心和内滤泡增生形成,且滤泡间可见毛细血管丰富分布;恶性蝾螈瘤2例,经术后标本显示,肿块处呈切面灰白色,且有略透明状,病灶处有囊性变和出血,包膜下有白色钙化沙粒状;神经源性肿瘤6例,3例患者出现神经鞘瘤出血囊变,镜下呈瘤细胞网状排列,可先丰富的毛细血管存在,有血窦扩张情况,有部分瘤细胞为束状型排列;其余3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其在镜下可呈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

Castleman病患者发病位置在右侧胸锁乳突肌后缘颈血管鞘外侧,恶性蝾螈瘤则发生于右侧颈部下斜肌与半棘肌之间,神经鞘瘤发生于右侧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左前方;神经纤维瘤则发生于头长肌和头直肌间。Castleman病患者经MRI检查表现为原形实质性肿块,且表面光滑。经增强扫描后,其肿块有明显强化现象,其信号回声较为均匀,肿块外带区与肿内区有不同粗细的血管流空信号;恶性蝾螈瘤经CT扫描显示外侧包膜呈点状钙化;神经鞘瘤成出血囊变,T1WI信号有夹杂稍高信号。

3.讨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主要表现为结核肉芽肿增值,且大多伴有干酪坏死;神经源性肿瘤,在检查结果中显示,囊性组织中有出血情况,镜下能够发现位于A区瘤细胞呈束状,位于B区瘤细胞则呈网状,经镜下还能对其毛细血管和扩张血窦进行观察[2]。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纤维母细胞是呈复杂分布,且表现为漩涡状。甲状腺腺瘤则表现为芽状肉,大多伴有出血情况;囊性淋巴管瘤,在囊内则存在些许黄色胆固醇,纤维可将囊内分开,其囊壁则易被平滑肌组织包裹。

恶性蝾螈瘤是含有横纹肌肉瘤成分的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为不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多发于四肢躯干和头颈部,和神经干的分布密切相关,和首位神经鞘瘤有相似之处[3]。经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神经鞘瘤的某些特征。

颈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多发部位,在颈部咽淋巴环间,淋巴管网相互连通,经淋巴管和颈部五大淋巴结群相连。颈部淋巴瘤极易经淋巴管道,转移至各处淋巴组织,从相关文献中显示[4],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可达55%以上,具有轻度强化和多发性,无中心坏死特征。

鼻咽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肿瘤,因其鼻咽淋巴组织丰富,其原发性病灶表浅,也会出现颈淋巴结转移。经CT检查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未发现鼻咽部原发病灶。在国内学者的鼻咽癌分析中,鼻咽癌转移至颏下淋巴结机率为1.52%[5]。

颈淋巴结结合多发于颈静脉周围,以及三角区淋巴结,在三角组下区和颈下深组中最为常见,最初可表现为颈部有多个无痛且硬质的活动结节,随后不断融合粘连,形成串珠状。行CT增强扫描,其表现为淋巴结边缘有规则或不规则的环状强化。

甲状旁腺腺瘤有85%以上发生于颈长肌前甲状腺中后部位,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泌尿系统多发结石、高血钙,在此过程中,可能有垂体腺瘤发生自发性出血。甲状旁腺瘤发生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坏死和出血会导致主细胞减少,引发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甚至出现血钙下降,甲状旁腺亢进患者有血钙下降的情况,需要充分考虑腺瘤内发生出血的可能性,在临床诊断中,需要和发病部位与临床病史结合。

在颈部肿块采取MRI和CT平扫与增强扫描中存在一定特点,对CT和MRI征象病理基础正确理解,与临床密切结合,才能获得正确诊断结果,减少误诊率。

参考文献

[1]李卉,王德玲,刘学文等.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094-2097.

[2]桑剑锋,王雪晨.巨大甲状旁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疾病误诊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8):870-870.

[3]乞文旭,张军,刘彩霞等.磁共振成像评价胎儿颈部肿块及对子宫外产时处理的价值[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9):543-545.

[4]赵天佐,邱传亚,张勇等.磁共振成像在颈部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28(1):33-35,封3.

[5]潘祖远,刘维奇,何云飞等.电子喉镜与MRI检查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0,2(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