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史观,提高历史课学习效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把握新史观,提高历史课学习效益

薛爱梅

陕西省子长县齐家湾中学7117300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益,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科学的历史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加以改进:加强史实教学,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融入新历史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关键词:史实教学;新历史观;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提起历史学习,总觉得是一件非常有趣且很轻松的科目。然而,经过历次实践的检验,我们逐渐的发现,事实正好相反。特别是每年中考,同学们考完历史走出考场的神情,分明的告诉我们,中考中的历史确实的印证了它。考试中的历史似乎来自于教材而又远远地超越了教材,抱了好几本书,却往往无从着手,只能哀叹:“历史太难了!”面对成绩,家长不相信,社会不理解,甚至产生种种疑问:你们没学?老师没教?老师不会教?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本来非常轻松、有趣的历史变得如此的冷酷无情呢?其实,历史没变,也变不了,因为人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却无法改变历史。变的只是新时期的史学观念,是在新史观指导下的综合能力的考察与提升。

纵观几年中考历史试卷,我们看到历史学习已不单单是学习简单的历史事件、人物,而已经转化成了包含多种教育功能的学科,其难易度、得分率绝不亚于其他科目。历史考试更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教育功能,把考察历史知识与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了学习与应用、学习与能力的完美结合。有能力没知识,能力只是墙头芦苇,而有知识没能力也只能画地为牢。

为此,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实现高效历史课堂,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新史观,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历史学习与学生能力提升紧密结合,当然,一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训练、巩固、突破,建议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把握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学科素养的学习与培养。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教育打下基础”,这是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

历史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应该有基本的了解,但同时也应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如看图、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教会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评价法、辨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看,这一个方面尤为突出,试卷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图、数据图表、现象图标,要求学生通过图提炼有效信息,不会看图、读不懂图都会直接影响判断和分析;而图表分析出来,又需要准确的表述和归纳,这写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地练习,从每个知识、每个地图、每个数据开始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看图的形成,其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二、注重知识综合,体现学科特点,强化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不仅要学习我们熟知的中国历史,还要学习遥遥千里的外国历史,不仅要学习古代包括远古时期的史实,更要学习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现代当代历史,不仅要学习,更要会综合联系。而中考试题中,更是注重了古今综合、中外综合、类型综合,并且会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日常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去了解同阶段的其他地区的历史,或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或某个事件的前后联系,寄给学生讲清了时间的前后脉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益。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历史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也正好顺应了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但她又具有不断地发展性和现实性,自古就有“鉴之往事,有资与政道”之说,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我们学会通过历史看待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在历史课本中也有很的课题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分析、理解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紧密关注这些课题。在综合学习中体现历史学习以史为鉴、启迪导航、学以致用的作用。培养学生了解历史,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关注社会进步,通过历史正确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合理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历史学习是有趣的,但同时要把她学好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不断地领悟。我深深体会到: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指导中,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新史观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线索、内容,引导他们学会灵话运用新史观,从多角度、深层次、更客观地认识历史,对提高其历史学科素养及其复习效率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D].中华书局一2007

[2]马克寺:《世界文明史)[D].北京大学出版社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