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对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孙云

孙云江苏省淮安市建筑工程学校

【摘要】职业高中数学课堂进行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让他们主动学习、勇于探索、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展现聪明才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情趣,和谐愉悦,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已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概念教学建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5-0161-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数学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强调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中可看出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方面来讲,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数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观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有复杂的背景,本质和非本质的因素常交织在一起,学生很难利用这样的材料来建立数学概念。而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则可以简化和纯化这些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数学事实获得更加明确、具体的认识。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学生就会将自己大脑中原有的观点与将学的概念进行比较,这样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突破口,也是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突破口。为了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建构,直到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基础。比如笔者在讲集合的交集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家楼下新开了一个小水果摊,第一周进货的水果有这几种:香蕉、草莓、猕猴桃、芒果、苹果,且各进十箱。试卖了一周,店主第二次进货的水果有:猕猴桃、葡萄、水蜜桃、香蕉,也各进十箱。大家想一想:哪些水果的销路比较好?问题一出,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动思考问题的意图:考查的是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集合。自然很快就进入课堂,并得出集合交集的概念。这时笔者马上设置这样一道习题:已知集合A={1,2,3,4,5},B={3,4,5,6,7},问集合C={3,4}是集合A,B的交集吗?马上又激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兴趣,经过一番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是。从而明白了交集的含义。

实践中发现,教学中问题情境不在于多,而在于问题情境能否真的牵动学生的思维,即问题情境能否让学生直面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二活跃课题气氛,促使学生高效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上课就是一个腔调,不瘟不火,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得非常沉闷,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课或打瞌睡,这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挖掘身边的有用素材,作为课堂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点。比如笔者在讲解怎样求空间异面直线所成角时,即如何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来解决。笔者就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现空间关系,用两只手指举过头顶在空间比划说这就是两条异面直线,并在空中演绎了怎样把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的过程,一下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过程的讲解非常轻松,这就让学生明白了如何转化并求解空间角的问题。再如:笔者在讲授集合新授课时,课堂上举出这样一个例子:说出的关系。这时马上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这种写法不对”,我问:“为什么?”,他说:“空集不能作为集合的元素”,期间有不少同学也赞同他的观点,我马上意识到有些同学对空集概念还是理解的不透。我马上提出一个问题:你家有宠物吗?他说:“有两只狗一只猫”,我问:“它们能构成集合吗?”他非常肯定地说:“当然能了”,我说:“很好,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数、字母、点、图形、事物等等,难道集合不可以吗?”当时有很多同学笑了,他也很不好意思地点头笑了。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选题,通过典例提效益

一节高效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一些难易适中、能够拓展思维空间的例题与练习题。众所周知,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数学课堂教学总会有例题的示范与习题的演练。但是作为一线教师也必须明白:数学解题不能为了解题而解题,更不能让学生死记题型,而应带领学生探索解题的方法、领悟解题的数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和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知识探究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或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学习、勇于探索、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展现聪明才智,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所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学习的有效性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设法提高教学效益,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忻.尝试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改试验[J].学子,2009(3)

[2]柳斌.学校教育科研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