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院前急救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院前急救分析

陈泳祥

陈泳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第二人民医院5282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院前急救模式及其急救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32例,按随机性原则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院前急救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加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3、12、48h后,观察组的动脉血PaO2、pH值明显较对照组高,动脉血PaCO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救中增加无创呼吸机的应用,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104-02

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的关键是及时有效的呼吸支持。院前急救是急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环节,COPD合并呼吸衰竭若救治不及时有效,易导致患者死亡。临床由气道阻塞性疾病或神经肌肉疾患导致的呼吸衰竭多运用无创正压通气,因其具有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和无创等优点。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实施院前急救的患者32例,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排除标准(1)无机械通气禁忌症如肺大泡及严重心脏病等;(2)上呼吸道严重梗阻;(3)气道保护力差,意识障碍;(4)咯血、气道大量分泌物;(5)血流动力学紊乱;(6)贲门去除者,病态肥胖。

1.2临床资料观察组16例,女性7例,男性9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69±2.48岁),发病时间为7~21年,平均发病时间为(9±1.3年);对照组16例,女性8例,男性8例,年龄为62~85岁,平均年龄为(68±3.55岁),发病时间为6~23年,平均为(10±0.41年);全部患者血气分析示PaO2<60mmHg(lmmHg=0.133kPa),PaCO2>50mmH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院前急救措施

1.3.1常规治疗确保呼吸道通畅;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应选用利尿剂并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低流量给氧。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止咳祛痰、解痉平喘等。

1.3.2无创正压通气观察组除实施常规治疗外,还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戴上口鼻面罩后,与输氧管相接,并进行固定。因患者个体差异对各项参数进行设置,采用S模式、T模式、ST模式,无特殊情况,吸气时间设置为1,吸呼比设置为1:2-3,心功能不全者为1:1.5。呼吸频率1min10~18次,吸气压力(IPAP)6~25cmH2O(1cmH2O=0.098kPa),IPAP由低到高逐渐增加,使患者逐渐适应,呼气相压力(EPAP)为6~10cmH2O逐渐增加,至通气显著好转;1次通气时间3.5h,1d2~3次,氧浓度保持在30%~45%。

1.4评价标准显效:治疗3h后,患者咳痰和气喘等显著好转,意识清醒;有效:治疗3h后,患者咳痰和气喘等缓解不明显,但意识清醒;无效:治疗3h后,患者咳痰和气喘等症状无变化,仍有意识障碍。

1.5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1696115(93.75)

对照组1677214(87.5)

注: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动脉血气分析通气3、12、48h后,观察组的动脉血PaO2、pH值明显较对照组高,对照组动脉血PaCO2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对比(x±s)

组别时间PaCO2(mmHg)PaO2(mmHg)PH值

观察组治疗3h后63.21±5.9455.34±2.957.3±0.03

治疗12h后58.36±5.3366.73±4.687.33±0.042

治疗48h后53.48±4.1275.88±5.197.37±0.059

对照组治疗3h后73.74±6.3151.36±3.417.28±0.058

治疗12h后66.92±5.6255.96±1.717.32±0.03

治疗48h后64.69±7.5762.67±2.857.33±0.06

注:气3、12、48h后,观察组的动脉血PaO2、pH值明显较对照组高,对照组动脉血PaCO2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段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OPD是一类具有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且不完全可逆的疾病[1],病变主要部位为部分细支气管、支气管及中央气道-气管。多数COPD患者具有长期肺病史,此类患者肺顺应性显著降低,高气道压力,PaCO2升高,PaO2降低。再者,COPD患者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多较高,增加呼吸所耗的能量,从而导致呼吸肌乏力,大大增加了呼吸困难的程度[2],较容易诱发呼吸衰竭。迅速纠正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改善通气功能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有创正压通气需经气管插管,治疗效果较好,但具有并发症多、患者痛苦、呼吸机依赖性强、住院费用高、患者接受度差、创伤大等缺点。无创呼吸机的通气方式因其采用了具有人性化程度、同步性能好、高自动补偿漏气的双水平NIPPV,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无创呼吸机经面罩给氧,可使呼吸肌的运动舒缓,呼吸负荷和损耗降低,从而缓解疲劳[3]。压力支持通气(PSV)是一种以患者自主呼吸为前提,给氧前先设置适当的正压支持的辅助通气方法,使用时可适当利用约4cmH2O的PEEP,以减少呼吸所消耗的能量。无创机械通气常使用PEEP+PSV的通气模式。有研究称无创正压通气可间断的、长期的、选择性地应用于COPD合并呼衰的患者,能有效的纠正二氧化碳潴留和低氧血症,改善呼吸功能,避免有创通气的并发症。无创通气不适用于气管有分泌物、昏迷深和病情重的患者,使用时吸氧不能保证高浓度[4],患者仍需有自主呼吸,使用时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监护,且需严密观察COPD合并呼衰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意识状况,目前仍不能完全替代其他通气方式如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等。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胀气、眼睑水肿、鼻面罩压迫不适、口咽干燥。为取得最大的疗效,操作者应掌握机器的参数的调节与设置、监测特点、性能等,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选择合适的面罩,消除不良情绪,注意排痰。本研究中,常规治疗有效率为87.5%,增加无创正压通气的治疗有效率为93.75%;通气3、12、48h后,观察组的动脉血PaO2、pH值明显较对照组高,动脉血PaCO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由上可知,在急救中增加无创正压通气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

[2]黎毅敏,罗群.无创正压通气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0):726-729.

[3]王丽春,王康,单志刚,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转运及护理[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4):145.

[4]马闻华,梁结柱,苏景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4例临床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4):110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