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留白,自主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课堂留白,自主精彩

裘淑萍

◆裘淑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初中311200

摘要:本文粗浅地论述了语文教学运用“留白”艺术的必要性,然后从课堂结构的角度谈了我在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对教学艺术的探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课堂更精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留白”艺术学生“自主”“精彩”课堂

在教学中的“留白”,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实际,有目的地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探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化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留白”艺术。

一、初中语文教学留白的必要性

1.学生心理内需选择“留白”

在教学中教师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运用教学”留白”艺术不仅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手法,而且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具有顺势延展性,而且在相对静默的时空“空白”中,人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明确而活跃(有意识的休息除外),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源于这一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学原理告诉们:

(1)“满堂灌”的教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容易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点的课,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

(2)从记忆原理看,“满堂灌”的教法不易使学生记住,而留下空白点的课,很容易使学生记忆,这是因为后者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较少之故。

(3)从创造和想象原理来说,留下空白点的课,容易使学生荡起想象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涟漪。

2.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需要“留白”

瑞伯雷斯说:“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孩子的智慧之火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去点燃,而点燃孩子智慧之火的关键是“教育的留白”。所谓“点燃”,就是教师启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产生迅速投入探究的倾向,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既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要。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可通过课堂教学的“留白”来实现,即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留出一些“自留地”或“开发区”,供学生提出与该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和发表见解。这一“留白”放置在哪一时段应视该课内容和教学需要而定,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若有分寸地留点“空白”,师生之间通过双边活动反馈信息、解决疑难、查漏补缺或知识延伸,既能使教师从不停地讲解中解脱出来,变“演员”为“导演”;又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变无助的“听众”“观众”为“演员”;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尝试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喜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的“留白”,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具体体现,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美的升华。

3.教师教学艺术创造“留白”

在不少课上,我们看到教师马不停蹄地一个问题讲完又讲下一个问题,PPT也是一张又一张连绵不断放映,地毯似地扫荡知识的各个角落,狂轰乱炸学生的大脑,不断地压缩学生思维的领地。一节课下来,密密麻麻的,师生都累,没有实际效果,更没有艺术性可言。

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精雕细啄。无论是老师的“满堂灌”还是学生的“满堂动”,都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互动的双赢的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从某种角度讲,“留白”是一种教育智慧,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可根据学生情感的“阴晴圆缺”,适时、相机地留出一些时间、空间,大胆地把想象的空间交给学生,把反思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再创造的权力还给学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化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使学生形成敢想、敢说的个性品质,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留白”是教学能力的“催化剂”和“润滑油”,是教师以逸待劳的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无为而无不为也!“留白”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艺术的欣赏和反思;教师要懂得欣赏和反思,当然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反思。

二、初中语文课堂“留白”艺术的运用

教师只要巧妙地安排课堂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留白”,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哪些“留白”的方法呢?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1.在导入时“留白”,引趣激思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是整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所以老师在课堂开始时,都别具匠心,巧妙过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老师在教学伊始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导入犹如一块磁铁,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可以激发、“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需要在短暂的导入上下苦功了。导入有多种形式,而“留白”式导入从一开始就设置悬念,最能吊学生胃口,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倾听大音乐家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去感受大音乐家与厄运搏击的非凡人生信念。学生们当时沉浸在震撼人心的乐曲中久久不能回神。从那一个个深沉的眼神中,从那一个个起伏的胸脯上,从那一双双不约而同举起的手上,我知道他们通过听,读懂了贝多芬。所以我只是轻轻地问道:“你听出了什么?”他们有的说:“老师,我眼前仿佛呈现了贝多芬整夜练琴的情景。”有的说:“老师我听到了贝多芬手下迸发出的刚劲有力、饱含内在热情的音乐旋律。”有的说:“我觉得它时而如惊涛拍岸,气势磅礴;时而悲愤低沉,像在倾诉着人间的不平;时而似潺潺小溪,淙淙流淌。这一切就象人的一生一样,有困难重重之时,也有一帆风顺之时。”……于是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我和他们又一次聆听了大师的“教诲”。

总之在上课伊始,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拉开主动学习的序幕。

2.在授课中“留白”,精彩纷呈

在讲授新知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要指导学生自己去“悟”。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深切感悟。而要把握内涵,就需要“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但使课堂有了生气,更是给了学生自主,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感悟的顶峰。

(1)于接触课题时“留白”。

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巧妙留白,标题中“瀑布”二字能否换成“花”?学生思考后明白:“瀑布”写出紫藤萝的茂盛,充满动感,更是充满生机。于是我就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描写紫藤萝的段落、语句,品味紫藤萝的活泼可爱,生机勃勃。作者正是从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悲痛与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与前进的动力,从而深深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在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脚步。”正是课题的留白,使文章主题的理解一气呵成。

(2)凭课文插图“留白”。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皇帝的新装》一课,文中有一幅皇帝参加游行大典的插图,图中皇帝在富丽的华盖下,赤裸裸昂首挺胸;随员们前后左右开路护驾;两旁百姓挥旗迎接赞美。于是我让学生凭插图想象来表演。结果,同学们把皇上的骄傲自大、心虚狡猾,随员的阿谀奉承,百姓的胆小怕事,小孩的天真无畏,模仿得惟妙惟肖。是啊,留白想象让学生对插图作了补充,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感受。

(3)在高潮时“留白”。

当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时,学生的注意力却开始分散。这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调整、转折,把时间留给学生去冷静思考时,就可以起到“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感悟到了皇帝大臣的昏庸无能、愚蠢虚伪、自欺欺人和孩子的天真无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傻笑的也有,愤怒的也有。在学生如醉如痴之际,戛然而止,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又使学生由动变静,这样既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再次集中起来,思维活动又重新回到教学中来,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童话的体裁和写作背景适时的插入,理解安徒生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是水到渠成。这时的教学要含而不露、开而不达,要给他们留下足够的空白静静地思考,保持清晰的大脑和判断。这也是对学生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4)在困惑处“留白”。

研读文本,不允许凭空臆断,也不可一扫而过,要培养言之有据的分析习惯。如果我们放弃有思考价值的疑点,只抓高声朗读,抓疏通文字,让学生登台表演课本剧,课堂倒是会活跃,但学生会失去有价值的思考。语文课不应该有太多的表面热闹,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摆在首位。

在学习《藤野先生》时,一学生突然提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前面没有句子,跟谁关联?为什么文本第一句要这么写?这时,我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及时留白,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及了解的相关信息进行探讨。通过反复探究,大家明白,文本第一句的前面有潜台词,这里省略了,尽在不言中。大清帝国日暮途穷,腐败不堪,作者东渡,留学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没想到到了日本,发现东京的留学生如此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于是失望与不满之情充盈胸际,难以抑制,浇铸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话。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内涵丰富,感情浓烈,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留白,可以使教师从讲解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可激发学生思考,拓展其思路,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思维质量。当然,留白艺术的运用必须巧妙,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目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做到适度,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要体现多样性,或在时间上,或在语言上,或在内容上避免单调,否则会弄巧成拙,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5)在板书中“留白”。

板书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才华的重要天地,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教学思路的提炼。详略得当的板书,会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在这块“黑土地”上要善于留有“空白”,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耕种完善,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

例如:《皇帝的新装》部分板书

3.在结尾中“留白”,意犹未尽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那么课堂结尾就是一堂课的“终曲”,好的结尾能给人以美和艺术上的享受。设置好“留白”,弹好“终曲”,给学生以想像和回味,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收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学中应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结束时,请学生想象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两个骗子会逃到哪儿去,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等等,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留白”是语文课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它是教学过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可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实现教育无痕,“此时无声胜有声”,语文课堂因留白而自主,因自主而精彩。我一定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让语文课的“留白”艺术走出自己的一片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童富勇主编浙派名师新课程课例精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林正范著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07月。

[5]任顺元著心理效应学说[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C].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