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看教育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04
/ 2

从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看教育意义

吴莹

(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300204)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是1920年刊登在儿童文艺杂志《赤鸟》上的童话小说。他在这部作品里不仅描写了人类最真实的欲望和感人至深的亲情,同时也在故事结尾添上了一抹原典里没有的温情与希望。这部作品里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能为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教育意义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应儿童文艺杂志《赤鸟》的创始人——铃木三重吉之邀所写的短篇童话。作品的主人公[1]杜子春原本是富家子弟,在两次散尽家财后得到神秘老人的帮助,平白获得巨款得以重新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在第三次变得一贫如洗后,他拒绝了老人的又一次帮助,并看穿老人其实是一位仙人,名为铁冠子。于是他请求老人收自己为徒,想要修习仙术。老人欣然答应,向他表明修习仙术要通过一项无论遭遇何种情况都不能出声的试炼。杜子春在克服了众多试炼后,最终在地狱里见到死后堕入畜生道的父母,当他听到母亲的话语后终于忍不住叫出了声……成为仙人的试炼功亏一篑,却让杜子春恍然大悟,从此决定脚踏实地、正直地生活下去。

在作品中,主要描写了杜子春的两段经历:一是讲述他三次散尽千金获得帮助的经历,二是讲述他为成为仙人接受试炼的过程。在这两段经历里,杜子春在人格与性情上产生的转变令人寻味。这样一部作品不仅是芥川的童话代表作之一,也是时常被选入童话精选集中的名篇。在[2]《横谷辉儿童文学论集1》里,横谷辉提出了“何为儿童文学”这一命题,在举出一些见解之后,他得出了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可以塑造个性的特征。芥川龙之介所执笔的《杜子春》表现了怎么样的教育性呢?且从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来探一探究竟吧。

一、

在故事的前半,芥川耗费大量辞藻来渲染杜子春的奢侈,诸如[3]“买兰陵的美酒”、“在庭院内栽植日易四色的牡丹”、“饲养几只白孔雀”等,来对他“不比玄宗皇帝逊色的奢侈生活”进行描写,这能让读者轻易就感受到他的挥霍无度。对于处在人生最初成长期的孩童来说,教导他们如何管理金钱是十分重要的,杜子春的挥霍行为是造成他几度贫穷的根源,这对少年读者而言即是一堂教授他们节约即是美德的课程。

杜子春在身为富豪时,许多才子佳人慕名而来,想要在他身边享受荣华。可当杜子春一贫如洗时,这些人便不再和他来往。人情淡薄就这样跃然纸上,这导致老人想要第三次给予杜子春财富时,他却以[4]“厌烦了人”、“人都是薄情寡意的”为由拒绝了。芥川描写这样的人际关系,不正是想告诉读者们,用金钱结交到的虚假情谊不仅不会长久也会对人造成伤害吗?该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这是对青少年读者的告诫,同时也能引起成年读者的共鸣。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描写了死后落入畜生道,也依旧将儿子捧在手心视若珍宝的父母。当他们被阎王严刑拷打得奄奄一息时,母亲对杜子春说道[5]“你不用担心,不管我们会变得怎样,只要你能幸福,那是最好不过的。大王再怎么逼,只要你不愿开口,你就沉默着吧。”在这里,芥川将母亲无私的爱描写到了极致。在对芥川本人的研究中,经常可见他本人对母爱有着极其强烈渴求的结论。而创作《杜子春》时也是恰逢他喜得长男七个月后的事,也许正是这两个原因使他笔下的杜子春即使跨越了各种艰难的试炼最终没能跨过母爱的试炼。母亲的呜咽声和儿子的呼喊声交织成了赞颂母爱与亲情的赞歌,主流道德观就这样渗透在成长过程中,为育成孩童的人格而发挥作用。

在最后,老人将一间四周开满桃花,位于泰山南麓的房屋送给了杜子春。有人认为杜子春最后选择去这个如同桃花源一般的地方开始隐居一样的生活是对现实的逃避。但芥川在关于隐居生活的书信里曾写道[6]:“关于隐遁(中略)尤其是中国人很看重这方面,像王维那样如同高等游民的生活方式着实让人羡慕。陶渊明选择田园生活,而我对此稍稍无缘。”又写道[7]:“王维写了很多吟咏桃花、青雀、水面,着白衣、斟菊酒的诗句。这些诗句的有趣之处就在于能给生活在匆忙尘世中的人带来治愈,这样的境界使人很是羡慕。”可见[8]比起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生活,芥川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也许更接近王维那种虽然入世却脱俗的模样。也许正是因为他向往这样的生活,才借由笔下的故事向身为读者的孩童们传递清新的感性与艺术的芳香。站在这两个论点上来看,可知最后的场景并非是芥川仅仅想要给故事安排一个圆满的结局,而是想借此向读者们传达一种沉静安稳并且十分高洁的生活态度。

二、

最后且看看人物。杜子春虽是本作主人公,却浑身缺点。他在故事前半挥霍无度,遇见困境也无作为。每每散尽千金便想一死了之逃避痛苦,每当手握大金时又极度自我中心,身边的人逐渐离开让他只觉得人情冷漠,却从不自我反省。后来选择跟随老人修习仙法,也可能又是一种对人世的逃避,或是渴求掌握无所不能的仙术。最后他在母亲的呼喊下大彻大悟,终于愿意脚踏实地时,与前期的对比则更为鲜明,成长幅度不可说不大。

而老人是为帮助主人公杜子春而存在的人物,于是他在前两次给予杜子春救赎时都直接从物质上解决了困难。但是他的真实身份是仙人,也许他一早就看穿了杜子春的本质的不成熟,所以在第三次给予救赎时,他面对杜子春想要学习仙术成为仙人的愿望,先是[9]“颦着眉,像在考虑什么似地”,然后才答应了杜子春。这是他思索着如何让杜子春成长的样子,可以说第三次的救赎其实是精神上的救赎。

在老人带杜子春回峨眉山的途中,芥川让他咏了一首吕洞宾的诗。其用意,成濑哲夫解读为[10]“给予凡俗救赎,那是吕洞宾作为道教神的属性(中略)芥川龙之介在这里引用吕洞宾的诗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在熟知了吕洞宾作为道教神的属性之后,为了与《杜子春》的结局相对应而引用的。”可以得知,芥川将老人的属性与“给予世俗救赎”的属性相重合,让他担任了救赎的角色。所以,芥川让老人答应杜子春也不是为了教他仙术,而是想通过经历成为仙人的历练来达到给予杜子春精神上的救赎。以救赎世俗为目的的老人在这篇作品中,不论是对杜子春还是现实的读者而言都可以说是将人引入正途的教师角色。

三、

《杜子春》以杜子春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许多应学习的美德,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称赞了杜子春的成长,芥川也向读者描绘了高洁脱俗的理想生活。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清晰明了、跌宕起伏,对于尚未成熟的少年读者来说并不难理解,不仅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能让他们培养高尚的情操,奇妙的展开也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如果说老人所做的一切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救赎物语的话,那么杜子春的经历则是一部成长物语。少年读者们也可以在阅读时,将自己轻易代入杜子春的角色中,一边感受老人的良苦用心一边跟随杜子春的步伐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3]、[4]、[5]、[9]芥川龙之介.蜘蛛の糸・杜子春[M].日本:新潮社.2010

[2]横谷辉.横谷輝児童文学論集1[M].日本:偕成社.1974

[6]芥川龙之介.大正六年九月四日付井川恭宛書簡.芥川龍之介全集(第10巻)[M].日本:岩波書店.1978

[7]芥川龙之介.大正七年十月十四日付小島政二郎宛書簡.芥川龍之介全集(第10巻)[M].日本:岩波書店.1978

[8]王绣线.芥川の「杜子春」についての考察-作品の源泉との比較を中心に-[J].日本:『明道通识论业』.2006(1)

[10]成濑哲夫.芥川龍之介の『杜子春』:鉄冠子七絶考.徳島大学国語国文学(2)[J].日本:国语国文学会.1989.

作者简介:吴莹,(1994年12月—),女,汉族,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7级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