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例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例谈

翟国胜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六中学737200

摘要:毋庸置疑,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是品性纯化的滋养剂,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高效渗透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教师应引领学生深读,在古今沟通中继承优秀文化;反思,在现实印证中内化文化养分;运用,在读写结合中开阔精神视野,并收获到沉甸甸的语文素养、精神素养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今沟通现实印证读写结合精神传承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对继承传统文化提出了新要求,其目的在于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点滴渗透和良性传承,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奠基性工程。对此,学校和教师层面也应做出有力的回应。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内化为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精神维他命和精神钙质,值得教师迈出建设性的步伐。而一旦迈出,师生必将与以往不同。

一、在古今沟通中传承优秀文化

让孩子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仅仅是习得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技法,更在于传承很多有意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某些精神不只属于过去某一时代,而是穿越时光隧道,照亮了今天的人们,拂拭着今日芸芸众生的灵魂和心灵。如此,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学到的不是死去的、僵化的“老古董”,而是鲜活的,与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

对此,我们在阅读中华经典文化作品时,不是沉湎于简单的“古今翻译”和“重点段落背诵”之中,而是读深读透,在情感和道德的更细微处多一些开掘和体味。“把种子播撒在人文土壤,生命才能泛化品质的风彩和精神的辉光。”这里的人文土壤少不了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养分和文化底蕴。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核心深处,与大师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使学生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在领略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博大,体会精神世界的丰盈。

二、在现实印证中内化文化养分

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很多教师都引领孩子们在更广的层面上和现实印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司马迁“身残志不残”写出鸿篇巨著《史记》,但这些都是历史。除了从“历史”中进行“拿来主义”外,能否从当下的现实中进行有意义的印证呢?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化不能仅仅限于理论渗透,不能仅仅拘囿于情感认知,而应和鲜活的、原生态的、丰富多彩的现实联系在一起进行印证,以此丰富认识、加深理解、纯化品性。

以下是一段教学片断:同学们,你们能否从现实中举一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或,一个同学说:“我知道一种鲶鱼效应,就是沙丁鱼从遥远的地方运输回来的时候,里面放一条比沙丁鱼更加勇猛的鲶鱼,时刻威胁着沙丁鱼的生命,沙丁鱼四散逃跑而吸收到更多氧气而得以活下来。我们也一样,如果学习环境太安逸了,就缺少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时时刻刻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或许能始终保持一种蓬勃向上的学习活力和源动力。”

这样的印证就有新意,值得师生进一步深挖、涵咏和反思。的确,既然是精神传承,就应该和现实在更深处进行印证,和孩子们的内心和人生对接。学习上知道安逸的害处,生活中懂得退让的好处,做人上晓得品性的重要,在成长发展的起点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而这,不正是语文学习中应有的风景吗?做精做细这一生命的必修课,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

三、在读写结合中开阔精神视野

触摸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在于背记、反思、也在于把其传统精神融于运用之中——即写作当中。的确,“从读到写是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由初步触摸到深度运用,意味着文化或精神传承已经进入到一个深的层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跳出文本、超越教材,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延伸,以此引领孩子们学得更多、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如学完《富贵不能淫》之后,让学生以“大丈夫”为主题,写写自己对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识,也可以写写自己认为有哪些人算得上“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可)。尤其是现实人物中,那些敢说敢当、刚直不阿的杰出代表,应该成为学生笔下的典范。比如崔永元,是否就是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呢?以下是学生习作中的部分精彩句子:崔永元勇敢地站在一些所谓的明星大腕面前,坚守自己的精神底线,可叹可敬,真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大丈夫”之“大”也,不在于大富大贵和大腕气派,而在于精神之“大”,心灵之丰富,崔永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敢于站在一个庞大黑利益集团的对立面而永不妥协、不畏强暴,崔永元,我敬佩你……

瞧,传统文化已经延伸到习作中,或者说已经延伸到鲜活的实践之中,那么,其传承的功效自然与以往不同。放眼传统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并实践于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或登高望远、或低头探幽、或奋笔疾书,受惠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教师,也是家长,更是整个教育界。但愿,语文教师能够以经典为主,打破时空界限,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和思想大师进行心灵和生命的对话,并收获到沉甸甸的语文素养、精神素养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志斌素养培育必须扎根文化[J].中小学德育,2018,(5),1。

[2]胡华杰基于语用理念的读写模式构建策略[J].语文天地,2018,(12),51。